李白与庐山的“不解之缘”
李白酷爱旅行,赏尽天下山水胜景。他最钟爱的,可能要数庐山了。根据李白的诗文和关于他的记录,李白曾经五次来到庐山,他的命运也和庐山紧紧联系在一起。
第一次来庐山,是李白二十五岁“仗剑去国”离开蜀地家乡。这时的李白意气风发、胸怀壮志,希望游历天下、增长见识之后能得到天子的赏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应该就是第一次来庐山时写的。
第二次来庐山,是二十多年以后,李白已经快五十岁了。在这些年的时光里,他的才华闻名天下,他也曾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和宠信,被拜为“翰林供奉”,但是又因豪放不羁的性格得罪了权贵,被逐出了长安。李白迷上了求仙问道,他送自己的妻子到庐山随一位著名的女道士修道,自己也带着求仙之心再访庐山。但他还没放弃自己的理想,所以不久后又离开庐山北上。
这时外边的局势越来越差,五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五十五岁的李白带着妻子南下避祸,第三次来到了庐山,在山中隐居下来。庐山在李白心中,可能是最安全、美好的地方。
不久后,唐玄宗的一个儿子——永王李璘,盛情邀请李白出山,李白重新燃起了开创事业的希望,来到永王军中,创作了《永王东巡歌》。没想到永王和他哥哥唐肃宗李亨发生了矛盾,后来永王兵败被杀,五十七岁的李白也因此获罪,被关进庐山脚下浔阳的监狱,第四次来到庐山,却是李白生命的最低谷。
此后,李白被判流放去夜郎,好在半路得到了皇帝的赦免,年近六十岁的李白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他钟爱的庐山,算是和庐山告别。第二年,李白就去世了。
李白自号“青莲居士”,为了纪念李白,后人把李白曾经在庐山居住的山谷命名为“青莲谷”,这里至今还是庐山的名胜之一。
学个成语
不解之缘(bùjiězhīyuán)
比喻不能解脱、不能断开的联系或关系,就像李白和庐山的缘分。
出自南北朝时南朝梁萧统选编的《古诗十九首》:“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说段历史
造成李白“悲剧”的永王李璘
永王李璘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六子。据史书记载,李璘幼年时生母就去世了,他的三哥李亨承担了抚养照顾他的责任,本来兄弟两个应该感情很好。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着儿子们逃出长安,在路上发生了“马嵬兵变”。这之后,唐玄宗去蜀中避难,而太子李亨去灵武组织军队。
逃亡路上的唐玄宗还在发号施令,让自己的儿子们各自集结力量、平息叛乱,其中永王李璘被委以重任,在南方组建队伍。这时,太子李亨在灵武受到军队的拥护,他自己称帝,把父亲唐玄宗尊为太上皇,其实是接管了唐玄宗的权力。
李璘在江陵招募了数万将士,身边的人就劝他建立自己的势力,没准能像东晋一样,利用江南的经济优势建立政权。李白就是在这时被李璘从庐山请了出来。天真的诗人以为永王组织大军是要抗击安史叛军、匡正天下,自己的抱负总算有机会施展了,就兴冲冲地加入了永王的队伍。
但刚当上皇帝的李亨不能允许弟弟跟自己分庭抗礼,下令让弟弟服从指挥,永王不听,两边就打了起来。永王的部下纷纷离散,他自己带兵跑到南方的大庾岭,最终兵败被杀。历史上,这种皇家兄弟相残的事情很多,尤其是在唐朝。
李白因为曾经追随永王,就糊里糊涂地犯了罪,被关押起来。当年的好友高适这时身居要职,也不肯帮李白说情。还好有其他大臣为李白讲情,李白被判流放夜郎,又被赦免。后来,年过六十的李白还想北上,帮助大将军李光弼扫灭叛军,但是刚出发,就因为病重只好放弃,不久后就去世了。这时唐肃宗李亨去世,他的儿子唐代宗登基。唐代宗认为自己的叔叔李璘并不是有意造反,登基以后就给李璘恢复了名誉,还下诏任命李白担任“左拾遗”的官职,可惜李白没有等到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