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绝句小诗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孩子的形象,浅易的叙述中充满无限童趣,读过之后,我们和诗人一样,不由得会心一笑。
讲个故事
“钉铰诗人”胡令能
胡令能这位诗人不是什么大人物,关于他的记载很少,流传下来的诗作也只有四首,《小儿垂钓》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这位诗人也有些传奇色彩。
据说,他是中唐时期的一位隐士,年轻时是个凭手艺吃饭的工匠,人称“胡钉铰”。什么意思呢?“钉”就是打钉子,“铰”就是用剪子剪开,所以不难看出,他做的就是修修补补的工作,以帮人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不难想象,这样一个人,家境可能不太富裕,文化水平按说也不太高。
可是“胡钉铰”竟然成了一位诗人,还是在大诗人辈出的唐朝!他是怎么学会写诗的,没有历史记载,却有个传说:
据说“胡钉铰”有一天在睡觉,梦到有位仙人来到他家,这位神仙没有“许下三个愿望”之类的铺垫,二话不说,竟然直接掏出一卷书,塞进了胡令能的肚子里,然后飘然远去。胡令能睡醒之后,突然就会作诗了,从此就有了一位“钉铰诗人”。
这当然只是个传说,估计是因为大家觉得一个手艺人变成诗人太不可思议,一定是有神仙帮忙,所以编出这么一个故事。事实上,很有可能是胡令能不甘平庸,自学成才,从《小儿垂钓》这首诗不难看出:他善于观察,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只要勤奋、自信,工匠变成诗人,并不是什么奇迹。
学个成语
一本正经(yìběnzhèngjīng)
诗中孩子学钓鱼的样子,可以用“一本正经”来形容。这个成语原本是指一部严肃的经典著作,后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的样子,有时带有一点讽刺意味。
出自晋代葛洪的《抱朴子·百家》:“正经为道义之渊海,子书为增深之川流。”
说段历史
中国古代的“四民”——士农工商
在中国古代有“四民”的说法,就是民众的四种身份,分别是士、农、工、商。
历史学家认为这个说法出自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管仲在他的著作《管子》中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意思是:士、农、工、商这四类民众,是国家的基石。管仲当时说的这四类民众,“士”说的是军士,也就是士兵;“农”说的是农民;“工”说的是工匠;“商”说的是商人。这四种职业的民众,并没有地位高下之分,只是四种分类。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士农工商的含义发生了变化。首先,“士”不再代表军士,而是变成了读书人。另外,士农工商也变成社会地位从高到低的四个阶层,也就是说:读书人地位最高、最受尊重;种地的农民排在第二;工匠排在第三;商人排在最后,被人看不起。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观念呢?从汉朝开始,读书人的地位越来越高,要想当官就得读书,尤其是隋唐建立科举制度以后,平民家的孩子通过读书也有当官的机会,读书人的地位当然就高了;而古代的中国以农业为本,粮食是国家首要的问题,所以国家必须鼓励农民安心耕种,农民虽然生活不易,但是在口头上,也成了排在第二的职业;工匠没有自己的土地,凭手艺吃饭,受教育的机会也不多,往往生活贫苦、地位低下;商人在经济方面的地位其实比工匠要高,但是读书人往往认为商人逐利、不讲道义,因此贬低商人,把商人排到了最后。
诗人胡令能在这“四民”中当然属于“工”,几乎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所以,他成为诗人让当时的人们觉得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