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我写《张闻天》(1 / 2)

《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愈见光辉的灵魂》在我的写红色题材散文中是难度较大的一篇,也是磨难较多、自身故事较多的一篇。中共从建党到建国,一共二十八年。张闻天从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党的总负责人,直到1945年7月中共七大后正式卸任,就占了十年,横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时期。这样一个人物却长期悄无声息,鲜为人知。

难度

党史题材本来就难写,领袖人物更难。难在涉及党内斗争,许多事正在行进中,档案也在逐渐解密,要重新认识。党史人物中,我过去写了毛泽东、瞿秋白、周恩来、彭德怀。《张》稿比以往的人物难度更大。《觅渡,觅渡,渡何处?》是写瞿秋白与敌斗争,而且死于敌人的屠刀,盖棺论定。瞿的对立面是国民党和党内错误路线,比较明确。《大无大有周恩来》基本上是正面歌颂,对立面是四人帮、“文革”,也认识一致。《假如毛泽东去骑马》较难一些,主要难在对历史走向的思考,但矛盾双方是毛泽东自身的正确与错误,这也有历史决议。而且是善意的批评,美好的假设,这在大部分读者都能接受。《张》稿的难度,难在对立面是毛泽东。先得写出毛的错误,毛的不公正,才能写出张的悲剧,而毛至今在一部分人的头脑里仍是禁区。写张必写毛,必写党内斗争,必写党内的错误,在过去很长时间内是讳言这一点的,作者需要勇气。

立意

从哪个角度写张的悲剧,折射他的光辉品质呢?也即是怎样设定本文的立意和主题。《张》文的角度几次调整。最初想到的是一个“闲”字。张长期被闲置,职务一降再降,直至“文革”被发配出京,终老外地。他是被扔到一边,任其自生自灭。后来发现,他虽被弃之一旁,但赤心不改,主动为党、为民族做了很多事,角度又换成弃而有为。我想到鲁黎的那首名诗:“老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突出一个“埋”字,有才、有志、有功,但被埋没。再后来研读资料,发现他不是一般地被弃、被埋,还有被“辱”。弃而有为,埋而有做,当然可贵,但辱而有持、有为,就更难能可贵了。我想到司马迁受宫刑之辱而写《史记》,韩信忍**之辱而成大将,勾践忍辱,卧薪尝胆而复国。忍大辱而有大为,这才是人格深处的光辉。立意由“闲”而“埋”而“辱”换了三次,最后才确定下来。就是文章中的那句话:“一辱见其量,二辱见其节,三辱见其志。”

标题

立意之后是标题。围绕这三步立意,先后想过十个标题,共分三组:

第一组:“弃”字组

1.一个被闲愁杀死的人

第二组:“埋”字组

2.一个差一点被历史忘掉的人

3.一颗被踩在泥土里的明珠

4.他是一面历史的镜子

5.五朝总书记张闻天

第三组:“辱”字组

6.明君罪臣张闻天

7.罪臣原来是明君

8.辱愈重而格愈高的张闻天

9.一个备受其辱却愈见光辉的人

10.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标题和立意还不同。一,它要求最准确、最直接、最本质地体现文章的立意;二,它要考虑刺激效果、接受效果和传播效果。一句话,它是文章的眼睛。我在总编任上指导记者写作时曾提出:“未成文时题为梁,成文之后题为眼。”文章在构思阶段,就要同时想标题,这时标题是撑起文章的大梁,到成文之后标题是传神的眼睛。从大梁到眼睛还有一个装饰、提炼过程,主要是提亮、出彩、吸引眼球。有生以来写稿、改稿不知拟了多少标题,我曾有一首小诗《拟题难》:

都说标题是文眼,

我为文眼望穿眼。

一题未定思数月,

半字不稳夜难眠。

叙事

一个大题材,一篇较长的文章必须有足够的事实叙述才能支撑起来。《张》文共六个部分,叙述主要在二、三、四、五,四个部分:劝毛不娶江青、离开总书记岗位到基层、庐山会议和肇庆流放。散文的叙述不像小说,要有精选代表性的情节,这里有毛的拍案震怒、张的庐山沉着抗争、肇庆夜读、火化而不许用真名等镜头。可惜张留下的可凭吊的地方不多,他是有意被人要从历史上抹掉的。于是文中就干脆用了一个怎样被抹掉的情节。庐山的老别墅是文物,都编号保护的,却偏偏是张住过的别墅被拆掉了。我去时在原址上新建的大别墅里正住着当地正省级的一位高官,已在江西工作了二十三年,与之接谈,居然不知道张闻天其人其事。我顿时悲从心底来。文章发表后又两年,2013年8月28日,我借去广东出差之机到肇庆访他发配的牛冈之地,早被开发盖成高楼,遗迹**然无存。

抒情

这是一篇叙事为主的散文,但必须有抒情,而且是抒历史之大情,伟人胸怀之情。在这种大题材中作者的直接抒情,无论怎样都会显得渺小,所以尽量借事、借景抒情,用含情的笔压低声调慢慢叙说一个悲剧。睹物怀人,忆事落泪。让读者到原事、原景中去体味。

文中直接的抒情有三处,而且都穿插了古体诗,以增加深沉之感:

第一处,庐山小组会议上发言之后,张驱车直上望江亭。

第二处,张去世后的追悼会上不许用他的真名。一个有功于党、有功于国的人真的将要被历史抹掉了。

第三处,结尾处的大抒情,借了雪景来发天地之咏叹。正要下山时却天降大雪,雪中,张住过的旧楼原址处长出一株鲜红的名“平枝荀子”的灌木,于是借了这株灌木的谐音用了一段古风式的长调,抒发感叹:

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