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梁衡给中学生的作文课(全3册) > 《跨越百年的美丽》备课思考及教学

《跨越百年的美丽》备课思考及教学(1 / 2)

北京教育学院刘天华

一、备课思考

(一)“美丽的形象”仅仅是个点缀吗

《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节选自著名作家梁衡的同名散文。文章从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宣布镭的发现引入,主要通过居里夫人发现镭、提炼镭的艰苦研究过程,以及成名后她继续埋头工作、视名利如粪土的具体事例,塑造了居里夫人内外皆美的感人形象,赞颂了她高尚的精神品格和为人类做出的伟大贡献。

我曾听过多位老师讲授这篇课文,虽然具体环节各自不同,但在教学处理上非常类似:把教学重点放在文章三、四、五段突出居里夫人高尚精神品格的事例上,反复诵读,品语言、谈感受,最后总结“跨越百年的美丽”指的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而对于文章第二自然段反复提到的居里夫人的形象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神情的美丽、庄重的形象则一带而过。当问及这样设计的理由时,老师们认为“美丽的形象”不过是个引子,并不是文章的重点,没有必要下太大工夫。

事实确实如此吗?作者对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的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仅止于此吗?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二)“美丽的形象”有何深刻含义

带着内心的疑惑,我又反复研读教材,还阅读了原文、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材料,乃至作者的文艺理论创作书籍,对问题的认识渐渐清晰了。

所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我们先从课文的结构看。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倒叙部分,展现了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向世人宣布他们伟大、惊人发现的场景。在这个段落中,表现人物形象的语言几次出现,在全文中是最集中的一处。如,“一百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而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心中。”居里夫人的形象不是妩媚迷人,而是美丽端庄,乍一看并不夺人眼目,但其高贵淡定的科学家气质却又在瞬间折服人心。她的出现非同凡响,带着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当时在场的每个人,也永久地征服了世人。我以为作者别出心裁地采用这样的构文方式,用意正在于把最激动人心的场景,人物最经典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读者的脑海中。由此看,这个段落绝非可有可无,而是饱含深意、展现文章艺术魅力的焦点。

当我们通观整个单元的编排特点时,也会发现感受人物形象是这篇课文突出的教学价值。本组课文以“科学精神”为主题。《千年圆梦在今朝》反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实现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做出的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努力;《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通过一个个科学发现的事例揭示了科学研究起于疑的道理;《我最好的老师》一文则是以一个老师教学的事例说明科学精神应该在日常学习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几篇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科学精神的含义。那么,《跨越百年的美丽》作为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价值何在呢?我认为应该是通过一位真实可感的伟大科学家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她的内在科学精神与人格支撑。在这里,科学精神不是一个分析出来的概念,不是一个抽象的事理,而是具象化成了一个人物形象。由此看,树立典型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受到感染也是编者的意图。

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宽些,从作者的文学创作风格特点上,也能寻找到问题的些许答案。作者梁衡的文集中有一篇题为《文章五诀》的文章,对文学创作理论五要素“形、事、情、理、典”的分析,使人颇受启发。他说:“形实在是文学最基本的细胞,塑造形象,运用形象思维,是文学创作的最基本的功夫。”他又说:“借形言情,借人的形象描绘,来揭示人的主观内心之情,是一种曲写手法,更易打动读者,更收艺术效果。”由此看来,作者对居里夫人形象的描摹一定是花了心思的,一定是藏有深意的,他意欲展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优雅生动,具有特有的女性之美、人格之美的居里夫人,由此引发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由此看来,作者对居里夫人形象的描摹,情深理重,阔达深远,绝不等同于一般的外貌描写。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就事论理,而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个科学伟人的可亲可信,以形动情,依形思理。

(三)“美丽的形象”怎样印刻于人心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考虑以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为主线,先从“形”入手,在头脑中树立人物最初的形象;再从人物的事例看她的内在品格,丰满人物形象,在明其事的同时,感其人,悟其理;最后回到人物形象上,将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的形象定格于心。重点教学环节如下(第二课时)。

二、第二课时教学

(一)初识人物形象,让“美丽”走入人心

1.谈话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写的是居里夫人的美丽。请你说说当第一次看到居里夫人的照片时,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