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饶古道坚强树(1 / 2)

通常,我们确定一棵树的树龄是看它的年轮。如果告诉你,有一棵树连年轮都没有了,却还青枝绿叶地活着。你相信吗?

在安徽与江西交界的浙岭,山路弯弯,石梯接天。山口有巨石,上书“徽饶古道”。古驿道下山进入江西婺源界,路旁有一棵古樟树卓然而立。它下临一马平川,天垂野阔;北眺远山如屏,层峦起伏。这棵古樟在网上传播被称为“坚强树”,它像一位检阅历史的将军,自宋、明以来,就这样俯视大千世界,阅尽人间之变。树之所以名“坚强”,是因为它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三前年,我第一次经过这里,一见这树即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类似的古树名木,我见过苏州的“清奇古怪”汉柏,那是雷电的杰作,四棵树撕肝裂肺,东奔西突,两千年了仍顽强地存活。也见过宁夏五百岁的震柳,那是世界级大地震的产物,一百年前,魔鬼之手从地心伸出,生将一棵老柳撕为两半,现在仍枝叶繁茂,如一团绿云。但是,还从来没有见过天火从天而降,硬将一棵大树的树心掏空,空得只剩下一个薄壳,像一个工厂里废弃了的铁烟囱。当地为加强保护,筑了一个高台小心地将它拥立在上,四周又设了栏杆。那天我踏上高台时,庄严之情油然而生,有一种走近英雄碑式的感觉。

我绕树一周,轻轻抚摸着它粗涩枯硬的树皮。树皮已经很薄,胸围六米的树身,只有一个指头厚度的树皮,轻轻扣击,嗡嗡有声。它完全是借助筒状的力学原理,巧妙支撑才不会倒掉。树约有三四层楼高,你仰头看树梢,云卷云舒,乌啼鸟落。树下有洞,洞内足够宽敞,地上长满了茸茸的绿草,如毡如毯。我弯腰进去,仰面平躺在这块不规则的地毯上,透过朝天的洞口,看绿叶婆娑,白云飘过,有一种当年躺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感觉,只差飘过一首牧人的歌。这树绝对是一个活的地标,徽饶独有,全国唯一。

一棵树,一棵有生命的树,怎么就像一个铁烟囱似的屹立在旷野上了呢?当地人说,十多年前的一天晚上,突然雷电交加霹雳一声,这棵千年古樟,就如一根蜡烛一样被轻轻点燃了。大树喷着火苗,映红了半个天空,直烧了三天三夜。就是树上的余烟也袅袅地飘了半个多月。到火灭烟散时,古樟本已腐朽的内瓤已被全部烧尽,只留下了一层盔甲似的外壳。但祸兮福所依,大火过后树的内壁已经完全炭化,反而有了抗腐能力,从此雨淋不朽,坚挺至今。

我小时候常见路边的架线工人,在埋木头电杆前,先将其下部烧焦,以便防腐。还有,考古出土的帝王棺木中也常填充着大量的木炭。这说明天要木不朽,先炼之以火。人们都以为这棵树死了,像一个标本那样小心地保护着它。但是天火炼木本是要它凤凰涅槃的,怎么会让它去死呢?三年之后,人们惊喜地发现在树腰、树梢处吐发出了一层嫩芽,渐渐地又长出一层新绿。婺源向以黛瓦粉墙的徽派民居和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给人以轻柔的形象,如今这个秀美的背景又添上了坚强的一笔。

这棵坚强树在网上热闹了一阵子后就沉寂下来,而我却总不能释怀,第二年便再去上饶婺源搜求资料。树者,书也。我想,要读懂一棵树,先得读上几本书,读懂书中的人。

婺源在历史上的文化崛起是南宋之后,全县在唐代时只有进士四人,宋代就猛增到三百二十八人。靖康之耻,宋人南渡,大批望族、文人聚集婺源。同时,因江北为金人侵占,这里也就成了抗战前线。于是自南宋以降,独立、坚强、自尊、向上,就成了徽饶道德的主流传统。这种精神在以后历代的民族矛盾与正邪斗争中不断地砥砺发扬,长流不衰。我灯下翻书,那一个个的有志、有节、有能、有为之士,如那棵坚强树一样,在历史长河的彼岸向我们默默颔首。

在我看来,在古道上喊出坚强不屈第一声的人是朱弁(1085—1144),他正当北、南宋之交的乱世,就出生在离坚强树四五十公里的紫阳镇。赵构的江南政权一成立,即派使者到金国去议和,朱弁为副使。弱国无外交,金人不但不加理睬,反将朱弁扣留,这一扣就是十六年。金人惜其才,十六年间屡屡逼他为官,他凛然道:“自古交兵,使在其间,言可从,则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何必逼我变节?”他将使节印抱在怀里,片刻不离,表示若再加辱,就抱印而死。他南望故国,感慨赋诗: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崔我鬓边华。

诗写得悲愁交集,沉雄刚毅,钱钟书评其有晚唐之风。在这样的境遇下,他也没有忘记尽忠报国,完成了对北国人事、景物的调查,返宋后即上递朝廷。他的流亡诗抄也成了重要文献,后代诗人元好问特别搜集印行。一般人知道汉苏武留胡十九年,却很少知道宋朱弁留胡十六年。十六年的坚持,这要有多么坚定的信念?他在徽饶古道上举起了一面民族气节的大旗,如马克思形容的那样,从此一个幽灵就在这棵古樟树下游**。

同是紫阳镇人,大名鼎鼎的朱熹比朱弁小四十五岁,也是个主战派、硬骨头。过去,我只知道他是个哲学家,文化人,写过那首著名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次树下读史,才知道那活水之源即是他正义的胸怀。

朱熹十九岁中进士,后到江西星子县,就是陶渊明家乡去任职,正赶上大旱,他组织百姓平安度灾。灾后他向朝廷写了一封长长的汇报,大诉民间疾苦,痛批军政腐败,言词激烈。说灾祸将至,近在早晚,上面却还不知道。孝宗看后大怒,差一点罢了他的官。

他为官有两个特点,一是每到一地先调查研究,成语“下轿问志”就是从他而来;二是刚正不阿,有那不干净的官员知他要来上任,就先主动辞职。晚年,他被推荐去给皇帝讲课,每双日进宫讲儒家经典。但总是借机大讲民间疾苦,要求整肃纲纪。皇帝听得不耐烦,只讲了四十六天,就把他赶出宫去。宋金议和之后,他对政局失望,就一心研究学问去了。只是还忘不了家乡的那棵树:“故家归来云树长,向来辛苦梦家乡。”家乡的那棵坚强树啊,民族恨,臣子泪,多少忠魂日夜萦绕在树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