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段写出孔乙己可爱的一面。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此句点明孔乙己在酒客中的可有可无的地位,同时过渡到下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通过酒客的介绍,说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为孔乙己的死埋下了伏笔。孔乙己这次偷书后果严重,被打断了腿,而凶手正是科举成功的读书人丁举人,从侧面写出科举成功的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的残酷。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此段交待孔乙己被打断腿之后的悲惨生活。通过酒客们的嘲笑,再次写出了酒客对遭受苦难者的冷漠。可以说孔乙己不仅仅死于丁举人的毒打,也死于酒客们的嘲笑。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十九个钱不仅是孔乙己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债务,而且也是他在众人眼中的生命价值。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美文解读
文章简练,结构精巧,以酒店小伙计“我”的视角描述孔乙己的命运,前半部分是第一到第三自然段,主要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和人物,后半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结尾,主要写孔乙己的苦难经历,指出孔乙己的好吃懒做,不肯放下读书人的臭架子的性格,酒客对孔乙己的嘲笑及丁举人对孔乙己的毒打,这些因素都是造成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因素之一,从而表达出文章的主题。文章善于通过肖像、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文章两次写到孔乙己买酒时的不同,一次是酒客嘲笑时,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一次是在被打断腿后,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钱”,通过“排”字写出孔乙己装阔的神情和对酒客示威的心理,通过“摸”写出孔乙己的经济困顿。
鲁迅著1881.9.25~1936.10.19
走进鲁迅
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同时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