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那日一战之后,女真骑兵多次前往大凌河城,进行骚扰,烧杀抢掠,虽然没有进行大规模作战,但是这样的小规模袭扰也让老百姓苦不堪言,不少无辜百姓死于女真骑兵之手,祖大寿见此情景,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得企望朝廷加派人手,一举扫平女真。
一个月后,按照当初约定的日期,豪格已经监督民夫们修建好城池,相应的防御工事也已经安装完毕,他用木鸢将大凌河城的图纸传给了自己的亲信,打算等大军一到,就赶紧离开这里。
如今皇太极欲进入山海关,他知道,必须要打掉大凌河城,不能给孙承宗这个老家伙任何机会,让他慢慢蚕食自己的底盘。
他立即征调八旗大军,包括蒙古兵在内,于崇祯四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从盛京出发,数日便渡过辽河,大凌河之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每次大战打响之前,皇太极都要强调军纪,这次当然也不例外。皇太极乘着一匹高头大马,身着金色棉甲,右手端着马鞭,走在三军前面,对将士们喊道:“各位将士,朕知道,你们都是勇士,都是英雄,从前你们过的不是人的日子,所以在战场上,你们烧杀抢掠,干的也不是人的事!可如今,你们站起来了,过上人的日子了,那还能去干不是人干的事吗?朕今日在此,亲自作为表率,绝不违反军纪,朕愿三军将士,亦能恪尽职责,不要图一时之欢,去做那龌龊之事!违令者,杀无赦!”
三军听闻此言,都大声呼喊着,皇太极见此情景不禁露出一抹阴狠的笑。军纪严明是一支军队强大战斗力的保障,一支钢铁之师在战场上就是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强力工具。
大凌河城中,豪格见女真大军已至,如今城中详情已然知晓,于是便想脱身离开,他便径直前往祖将军的将军府,主动请缨道:“祖将军,而今建奴已经兵临城下,他们烧杀抢掠无所不为,百姓惨遭其苦,我实在不能容忍建奴的嚣张气焰,在下愿意率领五百骑兵,前往掠阵!”
祖将军如今已经顾不得怀疑豪格的身份,经过手下的“探查”,以及上次杨公子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之举,他已经逐渐打消了对这位公子身份的怀疑,如今敌人兵临城下,正是用人之际,他不想让杨公子率性出战,应该做好周全的准备,再下令出战。“杨公子侠肝义胆,一身正气,让我十分敬佩,只是如今大军来袭,应该先商议御敌之策,切不可贸然出击,你且等待我的命令,待到时机成熟时我自然会让你上阵杀敌!”
“祖将军放心,我先率军探一探敌军的实力,也为你们增添对敌人的了解。我断不会全力出击,待短暂交锋后我就会收兵回城。”豪格态度很坚定,他需要用这种坚定换来祖将军的应允。
“那好吧!不过我为你挑选最精锐的战士,保护你的安全,切记不可恋战!”
城外,远处缓缓而来的大军之中,一个面色英俊的青年,身着白色盔甲,他身边的将军士兵也都是相同的着装,一身雪白,这正是女真军中上四旗之一的正白旗,统领正白旗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当今女真皇帝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此刻,他正奉皇太极之命担任进攻的前军指挥。
这次皇太极领大军五万南下大凌河城,兵分两路,由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率兵两万,经义州驻扎于锦州和大凌河之间,目的是切断锦州与大凌河的联系。皇太极亲自率大军经黑山、广宁从正面压向大凌河城。而他多尔衮就是皇太极这三万大军的先锋指挥。
“贝勒爷,祖大寿派人出来迎战了。请允许我出战!”这个时候,一个身着镶黄盔甲的汉子闯入大军之中,他正是鳌拜。多尔衮见他面目,便知他是个忠贞的勇士,也起了爱才之心,便同意他的请求。
“德格类、岳托、阿济格他们到什么地方了?可有消息传来?”多尔衮望着鳌拜问道。
“回贝勒爷的话,三位贝勒爷已经切断了锦州和大凌河的联系。”鳌拜对多尔衮恭恭敬敬道。
在外人看来,皇太极对他这个弟弟是十分宠信的,
在外,每次出征都会带着他,这次出征更是让他做了大军的前军指挥。在内,前不久女真立了六部,皇太极亲自下诏,让多尔衮掌管了吏部,成为朝中重臣。
再加上他的正白旗主的身份,在女真几个贝勒之中,已经算是位高权重的人物了。
多尔衮虽然年轻,但在女真军中多年,打了不少胜仗,是很有威望的。军中曾传闻当年老汗努尔哈赤在殡天的时候,实际上是已经下诏传位给多尔衮的,只是多尔衮毕竟年幼,又被皇太极等人所设计,这汗位才没有落到多尔衮头上。
也正因为如此,皇太极自然对多尔衮是一边任用,一边提防。而且近些日子,由于豪格在军中威望日益增大,皇太极便开始将多尔衮的手下予以剔除,转而重用豪格的手下,想方设法的削弱多尔衮的实力。还比如前不久,以多尔衮军功显赫和阿济格无能为名,让多尔衮掌管原本属于阿济格的正白旗。阿济格对此非常怨恨多尔衮,表面上多尔衮是得利了,可是,正白旗的力量毕竟有限,而且多尔衮在正白旗威望甚小,实际上是削弱了多尔衮的力量。
而这次出征,皇太极更是放着战功显赫、深谙用兵之道的多尔衮不用,而是让德格类、岳托、阿济格带领另外一队人马的两万大军,作为进攻主力。德格类、岳托等人固然不错,但是若论用兵之道,却是不如多尔衮的。
多尔衮自然都明白皇太极的险恶用心,但是毕竟此时自己能力有限,如果与皇太极翻脸,恐怕胜算太小,而且一旦大明乘机进攻,到时自己也难以抵挡。
自己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忍一忍。
多尔衮久经沙场,一眼就看出了豪格等人不过五百人而已。
“哈哈!有人来叫阵,那自然是好的。”多尔衮点了点头,望着远处飞来的烟尘,笑道,“什么时候大明的人胆子这么大了,居然派了五百骑兵前来掠阵?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勇士们,给他们送终!”
紫禁城之外,兵荒马乱,危机初现。然而紫禁城的书房中,晚饭摆在桌子边上,宫人们掌着灯,崇祯端坐在龙椅之上,盯着奏折看,双眼已经布满血丝,此时西北的数十股流寇一直侵扰着附近各镇,一个军士前来报信,他向一旁侍立的曹化淳耳语了几句。曹化淳听罢张大了嘴,心惊不已,连忙示意书房里的宫人先下去。崇祯斜眼看了一眼曹化淳,问道:“你这奴才,这是为何?”
曹化淳连忙拜伏在地,惊呼道:“皇上,大事不好,皇太极又率军来了!他这一次大举出动,号称率兵十万,自盛京出发,兵分两路,现在已经包围了大凌河城,一旦大凌河失守,他们就会向紫禁城方向杀来!”
“什么!”崇祯猛然一下从龙椅上站起,手掌逐渐收紧,只听“啪”的一声,手上的翡翠云纹杯被握得粉碎,鲜血一滴一滴从手心渗出。
“你说什么,你再说一次?”崇祯缓缓转过头来。
“皇太极,他又打大凌河城了!祖大寿将军此刻固守城池,正带兵和他周旋!”
崇祯将手背了过去,面色中的愤怒之色,渐渐消失,沉吟良久。他深知皇太极少时便跟随父亲征战,久经沙场,沉稳老练,对这位对手,他一直都很熟悉。
如今,他不得不感到三分畏惧,因为他感觉他的对手已经将手中的刀慢慢地放到了他的脖颈边上。
崇祯冷静半刻,厉声道:“曹化淳,传我命令,紫禁城中禁卫军即刻集结,随时准备出城迎敌!并且通知祖大寿,务必坚守住城池,若能守住,朕封他做太子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