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生意进行到傍晚,可把大家忙的不轻,午饭都是随便吃了两口,因为买东西的人多,问价的也多,大家都是口干舌燥的。
第二天来买菜的人就更多了,还有那要做酒席的大户人家,一下就要买走上百斤的菜,今天小坝子村来送菜的更早,还另外租了几辆马车拉了很多新鲜的蔬菜过来,这才勉强够维持生意。
反正每天送来多少菜,在家里已经称过一遍了,卖出去多少也是有数,中间损耗一点也没什么好计较,施莲对铺子里的人也都还是很放心的。
忙了几天,铺子慢慢步入了正轨,等种的菠菜,胡萝卜,芥菜都出来以后,铺子里的生意自然是又上了一个阶梯。他们每天晌午补了货的时候总会迎来一波高峰期,因为买客们渐渐发现,他们家每天晌午都会运来一批比较新鲜的蔬菜,有很多人老早就等在这里。
还有一些聪明的商贩,从这里批了蔬菜高价贩到其他地方去。
比如那抢手的香椿芽菜,本来铺子里卖五十文钱一斤,很多商贩过来批发,转手卖到其他地方,就能卖到五六十文钱一斤,就这样从中间赚取差价。
渐渐地,锦州府的杜记瓜果蔬菜行的名声飘了出去,在寒冬腊月里,能想到的品种那叫一个齐全,很多外地的客商和酒楼老板也都会到这边来批发进货。
而施莲定的规矩就是,在他们铺子里批发购买的蔬菜到了一定的数量后就会给与优惠,也就是买的越多越便宜,这是一种营销手段。
他们家的铺子的盈利也能称得上是日进斗金,把杜大栓给兴奋的直嚷嚷着要加盖玻璃大棚。
等从京城来的户部官员带着三万多两的白银,把杜家弹过的棉花都押送走以后,天也进入了寒冬腊月。
杜家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盘账,请来的七八个账房先生拿着算盘翻着账本,查的是满头冒汗。
“琉璃坊每月盈利大约是在一万八千六百多两,今年一共盈利是二十二万三千二百两。”
施莲听了瞟了一眼坐在一边老神在在的老三夫妻俩,这个账目肯定是有猫腻的,最少都差了一万两,不过她也没有跟老三两口子较真。
“豆制品共盈利三千四百五十九两二钱。”
“两家卤味店盈利二千八百两。”
施莲点头,这些小生意,还算是差不多的,剩下的就是家里的土地收的地租,还有一百多亩地收上来的大米。
“蔬菜行这个月盈利三万一千五百二十六两银子。”
不过这蔬菜行的收益却出乎大家的预料,杜大全吃惊“这卖菜这么挣钱?”
一个月比琉璃坊挣的都多,一想想蔬菜行是施家舅舅们在管理,他又歇了不该有的心思。
杜大栓也是非常高兴“到明年,我要再弄一两百亩的大棚蔬菜。”
杜大全可不干了“大哥,你今年搞的大棚玻璃都没付钱呢,那一百亩地的玻璃得卖不少钱呢!”
施莲瞪了他一眼“胡说什么?都是自家人,又没分家,还分彼此?再说了,都是自家亲兄弟,你怎么眼里只有钱?挣那么多钱几辈子都花不完了,你还贪心不足?”
被老娘训斥了一顿,杜大全就讪讪的闭了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