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究其根本原因,粮食大米生产力低下,是因为人们不能够合理有效的耕种,而赋税却是越来越高,很多地方还在出现着会有百姓饿死的情况。
而高阶层的人怎么会去管底层老百姓的死活,在国家有战乱有需要的时候他们就只知道剥削老百姓。
根据锦州府的地形和气候环境,施莲就想到了可以种上旱稻试试。
这边的气候温暖,土地干燥,雨水是不太多的,整个府城水田很少。其他县有些地势低的地方也是有种水稻的,只是产量并不可观,根据多方打听和农书记载,水稻多种于雨水充足的地区,亩产在两到三石左右。
大米的价格要比粮食贵上两倍,一般粮食就在十二文到十四文不等,精米要卖四五十文钱一斤,而便宜点的籼米,梗米也要卖到三十多文一斤。
想要在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就得解决取水问题,有了水井还得有井车才行。
于是施莲又去找了木匠,紧急定制打造了几辆井车。
这个朝代里已经有了井车了,井车是由辘轳发展而来的,古代从深井中提水进行灌溉的工具,约产生于隋唐时代。用畜力或人力拉动,盛水水斗连续上升,绕过大轮,倾泻于水簸箕,再流入田地中,然后空水斗下降,如此周而复始。
像后世里唐文献《太平广记》卷二五0引《启颜录.邓玄挺》就有记录:“唐邓玄挺入寺行香,与诸僧诣园,观植蔬。见水车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乃曰:‘法师等自踢此车,当大辛苦。’答曰:‘遗家人挽之。’”
而唐刘禹锡《何处春深好》诗中:“分畦十字水,接树两般花。栉比载篱槿,咿哑转井车。”不仅提到井车,还描写了井车运转的声音。
在这里井车运用的也挺多的,像小坝子村的村中心就有一口大井,上面有一个井车,一般用来提水取水方便省力。
有了井车,杜大全就不解的问施莲“打水井灌溉旱地,那水不都流走了,是积不到水的,除非四周都围上田埂。”
施莲就给杜大全投去了赞同的眼神“不错,打上垄埂把土地根部浸透淋湿,还需要大量的农家肥,是耕种小麦的几倍。这才能够保证旱稻的出产率。”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很复杂麻烦的,杜家找了不少有经验的庄稼把式们培田埂,碎土,保证土地底部能被井水浸透湿润,泡至泥土松软有沙泥,然后是追大量的农家肥。
施莲还把家里大量的豆渣有机肥都投用到了田里肥地,然后就开始做秧苗培植。
普通人家的水稻和麦子都是撒种,除了在有虫子的时候会到田地里手工捉虫外,一般情况下是不做其他处理的,所以收成不可观。
而施莲虽然在异世里没有种过水稻,但是基本的常识还是知道的。
比如选好了上好的大米种子以后,是需要浸泡搓洗种子,工序反复,泡上一两天时间捞出沥干。
然后选择无雨的天气碎土堆苗床,沤肥播种,播撒均匀,肥料最好是选用肥沃的猪粪,最后是覆盖谷草。
育秧以后中间还需要不停补充水分,这是旱地育苗的关键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