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一剑成仙 > 第一百二十六章 气蒸云梦泽

第一百二十六章 气蒸云梦泽(2 / 2)

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

正是萧瑟的秋天,白露茫茫,风入松林。

时光匆匆,离家已是两年有余,沿着长江而下,他从蜀地漂泊到了吴地。年少时把成就功业想象得太过简单,漂泊至今,仍然一事未成。

陪伴他一起离乡的长剑与古琴,早已落满灰尘,无所可用。

要去的目的地还远在天边,与家乡也远隔了万里。

这里没有故人可以倾诉心事,也没有熟悉的居所供他安身。

病痛缠身,心中凄凉。前方的道路,要怎样走下去?白松在重病中,问着自己。

不知道经过了多久的辗转反侧,白松浅浅地睡着了。

忽然感到一阵凉意,朦胧中睁开眼,望见地上铺了一层薄薄的冷霜。定神一看,原来不是秋霜,而是皎洁的月光照入了房间。

他抬头望见一轮明月正挂在窗前,在秋夜的天空中散发着清辉。恍惚间,白松仿佛与故乡的月亮重逢了。

月亮像一个知心的故人,收到了他的信后,不远万里来到他的身边。

抚慰他的病痛,倾听他的心事。故乡在远去,恩师好友,绿树青山,父母的关爱,家乡的一切,都让他深深思念。

白松没有再回过他的故乡,而他失意时总会怀念起那里的生活。

不如说,是一种对于过去的留恋,对于曾经那个一无所知但踌躇满志的自己的怀念。

故乡成为一轮明月,把他的心照得晶莹透亮,像一颗赤子之心,葆有原始的天真与纯洁,让他无论多么潦倒,受到多少击打,仍然有继续去对抗世俗的勇气与力量。

白松的思乡,成了一种遥远的寄托,因为他一旦远离,就不会再回去,即便在他仕途最为得意的时候,他也没有过告老还乡的念头,而是继续漫游,择山隐居。

回忆如此美好,但实际上,白松心中明白,如同他初次远游后返回大匡山所看到的破败的旧居情景:“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回去之后,等待他的已是一个不属于他的地方。风筝在高飞的过程中,慢慢变成了巨大的鸟,与故乡的联系依然存在,但再也回不去曾经狭窄的旧巢。

孤独是需要被分担的,浪迹天涯的游子,会有想要安定下来的时候,但这只会是一瞬间的闪念。病愈之后,仍然要去广阔的天地闯**,就像从来没有受过伤一样。

年少时,白松熟读了司马相如,对于《子虚赋》中的云梦大泽甚为神往。

于是,他决定旅途的下一站就是云梦。

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用了极为华丽的辞藻,夸张的修辞,工丽的笔法,描写云梦大泽的盛大与丰饶:“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

其山则盘纡茀郁,隆崇嵂崒;

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陀,下属江河。

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坿,锡碧金银,传说云梦泽的范围东至今大别山麓,南到鄂西山地,北达大洪山区,南临大江,东西四百公里,南北二百五十公里,方九百里。

楚国人把这一片汪洋大海般的大泽,叫“云梦泽”。

江水带来大量的泥沙,慢慢淤积在大平原、云梦泽上,人类便在泥沙淤积而成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建立城市,这块平原便是江汉平原。平原不断伸展,大大小小的湖泊慢慢消失,云梦泽的范围逐渐减小,到了唐宋时期,烟波浩渺的云梦泽已经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

由于泥沙淤积,云梦泽分为了南北两部分,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留下的浩瀚水面,称之为洞庭湖,所以洞庭湖的古称为云梦。

孟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便是在洞庭湖畔想象云梦大泽的万千气象。

白松的好友孟少府与安州(今湖北省安陆)都督马正会是故交,便建议白松前往安陆投奔马正会,请求其举荐贤才,同时游览云梦。

于是,白松在这年冬天离开扬州,沿运河北上,到淮河再往西,途经陈州。

在途中,千金散尽的白松,行路艰难,穷途末路之下准备卖掉家传宝剑和新制的鹔鹴裘衣,曾经拒他于门外,被他在诗中劝告“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的李邕,听闻后差人为他送来银两,解除了白松的困窘。

可见李邕对于名士是极为器重的,白松也不计前嫌,欣然接受。

白松经汝州再南下赴南阳,在第二年春天抵达襄州。

在襄州,白松去拜访了他仰慕已久的孟然,两人一见如故,结为挚友。

孟然年长白松12岁,白松与他相识的时候,他已经因山水田园诗小有名气,而白松诗名尚小。

彼时,孟然仕途失意,隐居在襄州城的岘山中。他与白松有着相似的经历,少年早慧,在读书学剑中长大,青年时期就开始隐居与漫游,确立了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

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辞亲远行,开始漫游各地,结交好友,干谒公卿名流,寻求进身之机。周游十余年,依然一无所获,于是隐入岘山,悠游山水,怡然自得。

在孟然的山水田园诗中,常常流露出超凡脱俗的隐逸之气,这也是与白松的道家思想相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