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倒影如同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
白天,天空云彩变幻,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平静的水面,辽阔的江岸,这一切对于在地势险峻的蜀中长大的白松而言,都是新鲜奇妙的。
随之而来的,是已经远离家乡的孤独感。这一江水来自蜀地,曾经养育他长大,故乡的水跟随他从四川到重庆,再到湖北,不远万里,依依不舍地为他的小舟送行。
漂泊四海的人,总需要一方故土存放自己的一部分灵魂。好似是一只飞上高空的风筝,故乡在那一头,牵着细细的线,让你记得自己的来处,为你留着一个归处。
潇洒如白松,也难以逃脱与故土的羁绊。在几十年的漫游生涯中,一想起故乡,他就变得温柔而忧愁。初夏,白松与吴指南经过荆州,白松在这里也学习了当地民
歌。
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
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拨谷飞鸣奈妾何。
正是荆州的麦熟时节,蚕已出蛾,蚕事已成,家家户户都在煮茧缫丝。
庭院中,一位农妇正在辛勤劳作,蚕丝细而脆弱,在面前纠缠为一团。她思念着她即将归家的丈夫,心事重重。
夫妻重逢本该是喜悦之事,农妇的心中却不安宁。
丈夫返航归家,要途经地势险峻的白帝城,还有现在水流湍急、暗礁林立的瞿塘峡。
思绪和手中的蚕丝一样乱成一团,忽然传来了布谷
鸟的叫声,农妇暗暗责备自己当初不该让丈夫出行,现在要她怎么办才好?
同《巴女词》一样,白松也是以农妇的口吻写下了这首诗。
他同情这位思念丈夫的勤劳农妇,也为她对丈夫深深的爱而感动。
如果没有别离,这世上会少很多悲伤的人吧。他为别人的别离之苦而感伤,却不知别离也将降临到他的身上。
从三峡一直跟随他的吴指南,他的知心游伴,正一天天地病重了。离开了荆州,他们抵达江陵,慕名拜访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师事嵩山道士司马承祯。
他见白松器宇轩昂,气度不凡,十分欣赏,在读了白松的诗文之后,称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宗师的称赞令青年白松激动不已,他深受鼓舞。于是写作了《大鹏赋》用以自勉。
这只大鹏由北海里的大鱼鲲化身而来,在海岛上脱去脊鳍,在天门展开羽毛。
它速度迅猛,胜过春天河水流向渤海,朝阳从树梢升起。
它展翅高飞在宇宙之间,高过了昆仑山。每扇动一次翅膀,就能扬起漫天风沙,风云为之变色,五岳震动倒塌,百川冲破堤岸。
它自由地在大地上穿梭,在天空翱翔,高高的脊背像巍峨的大山,扇动的翅膀如同连绵的云,气势如虹,无人能敌。
它的爪子周围环绕着霓虹,眼睛里闪耀着日月般的光辉,飞舞盘旋,气吞山河,一切路上的阻碍都被它的气魄所征服,天神也为它开路。山川湖海在它眼中,只是一些土块和盛着水的杯盏而已。
就连开天辟地的盘古,太阳神之母羲和,看到它的雄姿勃发,都会自愧不如,发出阵阵叹息。
大鹏当然不能和待在蓬莱岛上、养尊处优任人赏玩的黄鹄相比,它也不屑于学习苍梧山上的凤凰,炫耀自己美丽的羽毛。
这些鸟儿要么已被人驯服,要么以为人类服务为己任,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性情,怎能和悠游自得的大鹏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