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一剑成仙 > 第一百二十一章 少年远游

第一百二十一章 少年远游(2 / 2)

白松自小生活的巴蜀之地生活在深山中,不迹城市,接触到了大量民歌。

这些民歌旋律优美,清新质朴,明白如话,打动了白松。

他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民歌的影响,从民歌中汲取了养料。

在他四处旅行时,他一边漫游,一边学习各地有特色的民歌,并融入自己的创作,比如行至荆州的《荆州歌》,行至越中的《越女词》,行至襄中的《襄阳曲》。

到达渝州之后,白松被当地民歌吸引,便跟随当地人学习。

模仿巴女的口吻,白松写下了五言绝句《巴女词》。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巴水边,一位女子正与丈夫依依惜别,丈夫大约是要乘船东下去经商。

尽管心中万分不舍,离别的时刻还是到来了,多么希望时间走得再慢一些,江水却毫不留情,急如快箭地奔流着,船儿顺着江水漂流,疾行如飞。

万千心事还没有来得及说,丈夫乘坐的小船,就消失在江水的尽头了。

十个月的时间,船儿也许会走过三千里,可何时你才能归来我身边呢?

小船早已不见,江水依旧奔涌,巴女默立岸边,落泪如雨。

世事难料,这一别,也许你我就是生离死别了,我从此无依无靠,孤独度日,只盼你早日归来。

白松在江边,目睹了这一幕,巴女柔弱悲伤的模样让他也惆怅了。

这一幕是常常会上演的,不同的人,面临同样的别离。

江水无情,却能拆散有情人。白松深深同情着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辛酸,他不是以旁观者的角度,而是直接以巴女的口吻,写下了这首诗。

在诗中,白松没有直接描写巴女不忍离别的复杂心情,而是写巴女望着流逝的江水,疾行的小船,问着丈夫,十个月后你已经离我三千里,归来的日子,也可以计算吗?

离人已去,自然是没有回应。

这首诗像蜀中的民歌一样明快自然,朴素简洁,不事雕琢,情感自然而然,读完却让人感受到巴女的无限惆怅。

虽然已经是盛世,这片土地上,还有许多的人民在遭受苦难,白松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年轻的白松想着,他们与我是同胞,却过着苦难的日子,这正是我要用我的能力去改变的,让他们能拥有从容安逸的生活,享受到太平盛世的福祉。

可以说,白松所追求的,正是这些劳动人民的生活幸福。

出身于商人家庭,他与老百姓没有阶层的距离,碎叶的流民,匡山的村人,他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的苦难,同情他们的遭遇,他的理想日渐坚定。

只是,仅仅寄希望于政治,并不能让黎民百姓从此免于苦难的折磨。

一个人的力量抵抗不了历史的洪流,白松却为此努力了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