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一剑成仙 > 第一百一十八章 仙游未曾歇

第一百一十八章 仙游未曾歇(2 / 2)

用于治国上,则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使民无知、无欲,回到一种无矛盾的境界。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他的学说与老子相比,没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政治目的,庄子提出了“逍遥处世”之说。

在庄子看来,天地万物本自为一,人要回归本源,回归道,就要与天地的本源合为一体,这样才能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超脱,天地万物,都是以人的精神层面的方式而存在的。

庄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达到物我交融,物我合一的玄妙意境,成为古代诗歌的最高追求。东汉年间,张陵在锦城成都市大邑县鹤鸣山奉老子为教主,

尊其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基本经典,改巴蜀“五斗米教”为天师道,道教正式创立。

隋末,李明钧父子起兵争夺天下,为了抬高门第,巩固民心,利用与老子李耳同姓的巧合,称老子为唐王室的祖先,将道教奉为国教。

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持,道教在唐朝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民间大力推崇道教,兴修道观,道士地位大大提高。

到明宗时期,道教发展到全盛。白松生活的时期,当政的唐玄宗就是一位醉心于道教的皇帝,在开元九年,明宗迎茅山派第十二位传人司马承祯到皇宫,亲受法箓,成为道家皇帝。

白松的家乡锦城,就是道教的发源地。

锦城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地形为盆地,既有雄伟险峻的山川,也有平缓秀美的平原。丰富的物质基础与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道教在这里一经产生,就获得了生长的土壤,并进一步茁壮发展。

锦城的秀丽风光也是与道教的思想相宜的,连绵起伏的群山中云雾缭绕,带着几分神秘色彩,仿佛是因为仙人的存在,锦绣山河才会美得如诗如画,山已不是山,是神的化身,让人心生敬畏。

白松在清廉乡长大,从小受着道教的熏陶。作为道教的发源地,在清廉修道的道士自然不少,与道教有关的宫、观遍布此地,修仙之风颇浓。白松去往匡山,就是要去寻找他自小就向往的山中的神仙。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使人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不知今夕是何年。

深山中有雍尊师居住,白松慕名而去。

攀登山路的过程是辛劳而有趣的,山中雾气升腾,弥漫了丛林中的小道,不得不拨开重重的迷雾,才能找到前人踩出的古道。

耳边传来泠泠水声,爬得累了,便随意地依靠在山石中,让潺潺的流水声冲刷了疲倦,留下的只有浑身的舒爽,再满怀希望地继续攀登。不知爬了多久,忽然迷雾散尽,眼前一片豁然开朗,原来是雍尊师居住的地方到了。

映入眼帘的是开得洋洋洒洒的繁花,在花团锦簇之中,卧着一头青牛。高大的松树环绕着房子,白鹤静静地在一旁睡着了,好一处清幽静美的居所。

上山所受的辛劳,顿时烟消云散了。白松前去与雍尊师攀谈,二人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已经是日暮时分。

白松只得下山,原路返回。

傍晚的雾气更深更浓了,还带着凉意,雍尊师的话,还言犹在耳,白松独自走着与来时同样的道路,却是不同的心情,来时充满期待,走时若有所失,仿佛上山时时间停止了,下山后才重新开始流动,一切如梦似幻,让人分不清何处才是现实。

这是白松所向往的境界与生活,隐居山中,有松树繁花环绕,与青牛白鹤相伴,远离人间烟火,悠然度此余生。悟道炼丹,在某天羽化而登仙。

当然,白松的志向不止于此。他想要超脱凡俗,却始终被困于凡俗之中。

道教给他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一种心灵的寄托。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一个春天的清晨,白松漫步在戴天山下,忽然听到淙淙流水声,白松于是顺着溪流而上,想去寻觅丛林深处的人家。

上山的路途中,白松隐约听见犬吠,有房屋出现了。

一片桃花开得正盛,沾上了清晨的露水后,更显灼灼芳华。这里仿佛是一片世外桃源,所居住的应该是戴天山的道士。

已是中午时分,白松在林间小道行走时,常常看到麋鹿出没,可见这里是极静之地。

奇怪的是,午时并没有听到道院敲钟的声音,只有潺潺的溪水声传来,衬托出林中的静谧。道士是不是不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