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走进一个江南小镇,这个小镇名叫乌镇,一条长河从小镇中央穿横而过,稷下学宫的队伍浩浩****地穿过乌镇街头,这里的人们都看着他们。
东方耀走得趾高气扬,他这吊儿郎当的人,在别人眼里也是稷下英才,这种感觉,甚好!
他们走的这条街名叫靖亭街,街道左侧便是那条长河。
河上短桥一座接着一座,跨过短桥,便是一幢幢竹房,那时河面上行驶着几艘船只…
东方耀看到此景,仿佛走进梦里一般,在现代社会中,他最喜爱的一个歌手,有一首歌,《邂逅江南》,歌里有这样一句词:乌篷船,能载我驶多远,底悬屋檐,是不是也快不见。
眼前所见便是歌中所唱,初来稷下,穿越的感觉剧烈深刻,现在,穿越的感觉才显真实。
剑修院上官礼看着眼前此景,她眼眶不由得湿润起来,水乡竹房,乌蓬小船,这些一下子勾起了她幼时的记忆。
小时候,她无忧无虑,经常现在桥头,与船上的文人墨客打招呼。
后来举家迁往长安,她在上学之余还得学剑,再往大,父亲对她更加严厉,生活好像不再无忧无虑,如今再与江南邂逅,她这亭亭少女,从心底感叹一声,别来无恙。
一旁的樱木林看到上官燕眼眶湿润,他问道,“你怎么了?”
上官燕摇了摇头,示意没事。
樱木林不懂少女细腻心思,他还是追问道,“有人欺负你了?”
“没有。”
上官燕有点无语,她总不能说一句,自己是触景生情吧,这种回答,未免太过矫情。
她只是一个芳龄十七的少女,又不是饱经沧桑的游子,近乡情怯这种说法放在她身上不合适。
樱木林没有再问,那时他转头正好看见纤云,她正用一副怨恨的眼神看着樱木林,这眼神再加上一个十分诡异的笑容。
樱木林耸了耸肩,真是有点毛骨悚然。
灵修院刘源望了望桥对面的竹楼,他露出一副欣赏的神色,想这么大,琼楼玉宇住过不少,这竹房一次也没住过,那时,他脑袋里在盘算,等哪天从稷下毕业了,一定要到这里好好住一段时间,实在不行,在这里买上上好竹楼,一有时间,便来度假,果然有钱人的想法和别人就是不同。
西雨相比上官燕来说,没有那么大感触,毕竟她离开江南才短短几个月,这里的一河一流,一草一木,她都无比熟悉。
众人离开乌镇,来到了钱塘的和丰坊,和丰坊有两大著名书院,一个名叫常青书院,一个名叫岳阳书院。
稷下三个教师带领这他们的学生来到了常青书院,常青书院负责接待的人一看,这么多学生,他们书院可住不下,一番交涉之后,诸葛易决定,他带领灵修院的学生前往岳阳书院,剑修院和武道院的留在常青书院。
听道这个消息之后,刘源怒不可遏,“凭什么?好不容易能休息,结果还得赶路,为什么不是他们去?”
诸葛易看了看刘源,这小胖子,体胖心可不宽,这一路走来,就属他事最多。
诸葛易笑了笑,他说道,“岳阳书院那伙食可是出了名的好,江浙名菜,应有尽有。”
刘源听了这话,脸上怒气顿时消散,其实再走几步也无妨,他生在蜀地,虽然从小吃惯了山珍海味,但这江浙一带的名菜,还真是吃得不多,为了味蕾上的享受,多走几步远算什么。
人群中的西雨看了刘源前后的反应,她忍住笑意,她心里比谁都清楚,常青书院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比岳阳书院要更胜一寿,这饭菜自然也是常青书院要好一点,她打算帮诸葛师尊一起圆这个谎,要不然这刘源不知要闹到什么时候。
东方耀一行人走进书院,此处相比稷下,确实不够气派,常青书院是正儿八经的书院,不教武术剑道,只是教书育人。
这里的学生未来渴求之物也与稷下学生不同,他们渴望仕途顺畅,一朝高中,成为朝廷命官,为国献言献策。
稷下学生则是希望自己在修行之路上,能有所成就,或成止境武夫,或成剑道高手,日后保家护国,留名史册。
不管如何,人在少年之时,注定是胸怀大志,反过来也可以这么说,心中有大志者,虽老犹是少年。
常青书院竹林成片,房屋也大都是平房,楼阁只有几座。
剑修院和的武道院学生被安排到空余的学舍里,东方耀问赵谦云,“师尊,请问何时开饭,走了一路,我们都饿了。”
赵谦云看了一眼他,他摇了摇头,“孺子不可教也,常青书院藏书百万,你初来此地,第一念想竟是吃。”
赵谦云说这话的时候,远处的刘源打了一个喷嚏,那时他们正好到达岳阳书院,他站在书院外,心中生起一阵疑惑,这岳阳书院规模看起来还不如常青书院,这诸葛师尊莫不是在骗他。
一旁的西雨看到刘源眉头微皱,她赶紧说道,“这岳阳书院虽不及常青书院大,但伙食确实是比那里的好。”
刘源听了这话,他立马信了。
“那还等什么,安顿好行李,赶紧吃饭呀。”
灵修院学生走进书院,诸葛易与院长攀谈一番后,他带领着学生来到书院新建的学舍,这些学舍正是竹房样式,虽不气派,但看起来十分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