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夫子曾与坐下弟子论道,那一日春和景明,夫子与四个弟子坐在一棵树下。
四个弟子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那时候夫子还不是稷下学宫的夫子,他的四个弟子也籍籍无名。
夫子率先说道,“你们四人各言其志,说与我听。”
子路不假思索地说道,“千乘之国,外忧内患,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接着冉有说道,“弹丸小国,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夫子问道,“公西华你呢?”
公西华恭敬地说道,“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夫子笑了笑,他问道,“曾皙,你的志向呢?”
曾皙答道,“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个不一样。”
夫子说道,“无妨,各言其志也。”
曾皙缓缓说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听了这回答,他抚须而笑,他说道,“吾与点也。”
从那时起,这段对话被写进圣贤书中,很多读书人不能领悟其义,儒家教人入世,夫子志向真的如此?
多年以后,夫子坐在摘星楼的书房之中,他看到这段记叙,朗声大笑,他自言自语道,“吾与点也。”这四个字,世人解读了百年,其实哪有那么多弯弯绕绕,那确实是他的志向,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圣人无事可做,趁着春景大好,与三五好友踏春出游…
夫子望了望窗外,年轻时候自己未能如愿,眼下稷下的学生们应该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剑修院,忘剑阁。
临下课的时候,轻羽对各位学生说,“有一好消息,和一坏消息要跟大家说一下,你们先听哪个。”
底下的学生不是很有兴趣,轻羽说道,“坏消息是,夫子让你们写一篇文章。”
底下有人抱怨道,“入学文试不是已经完了嘛。”
轻羽说道,“不是考试,自由发挥,就写你们最想去哪里。”
底下学生一头雾水,这样的文章意义何在?
轻羽接着说道,“接下来说好消息,三日之后,稷下学宫学子出外踏春,至于去哪里,依你们写的文章而定。”
底下学生顿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每个人心目中都会第一时间涌现出一个地方,或是自己的故乡,或是心中期盼已久之地。
樱木林最想去的地方是扶桑的富士山,那里樱花盛开,山顶白雪皑皑,终年不散,他跟师父只去过一次,便终身难忘。
顾礼从小在长安长大,他看尽世间繁华,最想去星岳长城,那里寒风冷冽,剑修如云,他很早之前,就心神往之。
东方静从小在大唐漠北生活,她最想去的是长安,那里物华天宝,歌舞升平,长安不夜城,华灯锦簇,灯火通明,东方静心里其实特别爱热闹。
上官燕幼时便随父亲来到长安,她最想去的地方是江南水乡,那是她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轻羽的话刚说完,众人心目中便有了理想的答案。
相比与剑修院来说,灵修院算是很热闹的。
诸葛易将这个消息告诉学生后,刘源高兴地直拍桌子,他说道,“终于能出去透透气了。”
那时前面的西雨转过身来,她问道,“刘源,你最想去什么地方?”
刘源说道,“当然是回蜀国皇宫。”他这么说,一点不奇怪,皇宫里面锦衣玉食,仆人成群,供他使唤,比这稷下学宫好太多。
西雨没有说话,她默默地转过身去。
刘源有点纳闷,“西雨,你怎么了?”
“不怎么?”
刘源继续问道,“那你最想去哪里?”
“回钱塘县,我的故乡,那里景色特别美,有西湖,有雷峰塔…”
说了一会儿,西雨就皱起眉头,“大家想去的地方都不一样,夫子最后会如何定夺呢?”
刘源说道,“没事,反正能出去就行。”
西雨听了这话,有点失落,其实前几日她就得知了踏春一事,那时她就想,如果全稷下学宫的学子都能去她家乡看一看,那有多好,那样的话她就能给大家作导游。
钱塘有西湖,西湖有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同窗好友,一定会喜欢钱塘,喜欢她的故乡,可惜她的力量有限,大家的愿望,她一个人怎么能做到统一呢。
相比灵修院的小热闹,武道院的学生听了这一消息,他们个个兴高采烈,东方耀差点跳到桌子上高歌一曲。
关坪扯了扯他的衣袖,“你这有点过了吧,不就是出去踏春嘛。”
东方耀笑着说道,“你不懂。”
他确实不懂,来到这个世界这么久,一直待在稷下学宫,甚是无聊,他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关坪问道,“你想去哪里?”
东方耀脱口而出,“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