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召见一
刘秀年轻的时候曾经经商,刘秀的核心集团大多是豪强出身,所以东汉並没有出台歧视商人的政策,西汉和王莽时期对商业的种种限制,东汉往往予以废除。
比如各种专卖制度在东汉都被废除,整个东汉基本没有官营商业。而且一旦遇到水旱灾害,政府往往通过减免税收来鼓励商业。
为了满足商业发展的需要,汉廷重新铸造五铁钱,同时在整个东汉,布帛和穀物也都充当货幣,没有了政府的限制,东汉的商人往往比较活跃,很多商人富可敌国。
在汉帝国的经营下,豪人之室,连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於四方。废居积贮,满於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家,山谷不能受。
此时商业活动已经贯穿於东汉各个社会阶层,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大多到市场上出售他们庄园的產品,比如竇宪就曾经多次指使手下人前往西域购买各种內地所没有的稀缺奢侈品,以牟取暴利。
一些士大夫,也隱藏於市並之间,或是往来贩卖,或是为人佣赁,而洛阳城外的普通农民到市场上出售一些农產品或家庭手工业產品,以换取油盐等生活必须品或生產工具。
不仅如此,班超再次打通丝绸之路后,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同样吸引了大量的西域胡商。不仅西域商人,其他地区的人们也络绎不绝,云集洛阳。
虽然东汉的商业比较发达,但受儒家思想影响,东汉权贵土人一边享受著商业发达带来的好处,一边则在嘴上说商人追逐利益是小人,兵者,国家大事,怎么能把后勤交给商人呢
尤其是邓成,刘胜和寇淑召见他,寇淑暗示只要他带头借钱,可以让他担任黄门侍郎,隨侍天子,邓成答应带头拿出五千万钱粮,借给朝廷。
不过在借钱的同时,邓成又哗哗了一番,认为寇淑建议让商人负责大军后勤是不对的,寇淑听完就不怎么高兴,她心里很明白邓成等权贵,还有很多官员肯定打著大军后勤的算盘,越是打仗,谁负责后勤,谁越来钱。
但如果让商人隨军负责运输,情况就不同了,钻空子的机会明显小了很多,所以结束召见后,寇淑和刘胜分析了一番,刘胜大吃一惊,“邓成父亲是邓太傅之孙,母亲是明帝公主,他怎么能这般贪婪”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是朝中官员,还是地方佐吏,亦或是宫中的宦官,寇家的管家思路都是一样的,都会利用职权贪腐,而且每一个涉及的人都会贪腐。
所以哪怕朝廷算好了,这一类的长途运输还是会出现种种问题,要么是各种军需物资不能准时足量送到前线,要么是隨军百姓苦不堪言臣妾招揽商贾运输,虽然也要付出不少代价,但官员们失去了上下其手的机会,商人地位低,又拿到了朝廷的好处,若是干活不卖力,真有可能家破人亡,而且他们手下人又擅长长途运输,他们运到前线的物资自然不容易出问题,也不至於骚扰百姓,朝廷得远远大於失!”
刘胜听完,终於明白过来,虽然没有再说什么,但寇淑相信这孩子应该不会在那么单纯,在接见邓成后,寇淑又接见梁商。
相比於邓成,失去了靠山的梁商更加配合,很爽快的答应了五千万钱粮的借款,梁商还告诉寇淑,这几年他一直在按照寇淑之法,用各地不同蚕种,通过早雄配晚雌选育,已经找到了一种良种—
寇淑建议他写成相应文字,在格物学报上发表,梁商表示,他已经在准备文字了,还打算效仿格物学堂设置专业的做法,扩张梁氏家族的格物学堂,不仅仅教授梁氏子弟,也准备招收士人。
寇淑十分满意,表示可以提供一些人帮助,就这样,寇淑很快就搞定了借款一事,而此时汉廷招揽皇商的工作也比较顺利,这也跟寇氏主掌少府后,对商人比较重视有关,商人们相信这一波他们不仅不会亏,而且会很赚。
等到第一批皇商露头后,寇淑就计划召见他们,当然她不是一个人召见,而是叫了一批人一起接见,这些人中有梁商,也有少府丞邓畅和已经担任尚书郎的张衡,但还有好几个人是寇淑这几年培植的势力这些人普遍都是与寇淑相当熟悉的格物学者,他们先任中书舍人锻链,去年人事调整时,已经被安插在大司农、少府、將作大匠、太僕等官署担任佐更。
这些人没什么名气,寇淑也不希望他们有多大的名气,他对这些人的希望就是在这些核心官署好好干活,等到她执政时,这些人可以锻链出来,並担任部门的二把手。
汉代的制度与后世差不多,三公九卿大多都是上了岁数的老同志,真正做事的尚书台和九卿的二把手以及面的人。
不仅仅文官系统如此,军队也是一样,表面上看洛阳汉军指挥官是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光禄勛、卫尉、执金吾、城门校尉和北军五校尉,但实际上这些两千石或者准两千石官员要么是外戚,要么是文官,实际上並不真正带兵。
真正和士兵接触的恰恰是那些基层官员,比如虎賁中郎、羽林郎,又比如五军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