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虽然名气很大,但他是第一次下地方,他这个弘农人也不熟悉怎么在江淮屯垦,
他在车骑將军府就听说寇安干得不错,自然要过来拜访,想著好好学一学,当然这仅仅是这一层的目的,他还有其他想法。
相比於其他在京的外戚,杨震对寇安还相当的认可,黄门侍郎是美职,寇安哪怕躺看都能升官,可他却跑到芜湖县搞起了屯垦,一干就是两年,据说还搞得不错,这种踏踏实实做事的外戚太难得了!
杨震也知道这一切都是皇后指派的,他对寇后的心情就有些复杂,寇淑看不起隱士,
还拿他作筏子,但寇后瞧不起人是有本钱的,寇安还有那些协助他的格物学者这几年干了不少实事,他都相当的认可。
而隨著对格物学的研究深入,杨震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儒学必须与格物学融合在一起,实现真正的经世致用,才能扭转现在大汉学术界出现的种种不足,真正实现格物学堂那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方世开太平”!
春秋战国时,百家爭鸣,思想是自由的。汉武帝上台后,罢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变成主科,成了进入官场的敲门砖。
而其他学说都成副科,不用参加全国统考,读多了没什么作用,人都是实际的,很快就出现了一大堆寻章摘句的腐儒,比如那些个博士,他们確实对五经文字研究很深,但经学的种种,与现实政治还有著巨大的距离!
儒家的主导思想是读书人要立志成为拯救天下的“医生”,良方是“仁”和“义”,
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很多学问很高的人,为了当官,搞各种各样的表演,种种浮华之举让人哭笑不得。
皇帝虽然重视儒学,但他心思都放在维持统治上,变著法子搞各种识纬,而从中枢到地方奢侈成风,贪污受贿盛行,甚至可以说卑鄙无耻的人做大官,正直有学问的人被排挤!
很多士大夫们感到困惑:读这些儒学经典有什么用难道为了当官就可以不要脸曾经的精神支柱逐渐动摇了!
而在西汉末年,相当一部分土人对西汉末年的政治黑暗、社会动盪不满,怀揣改制救世的理想,辅佐王莽上台托古改制,但没想到越改越乱,最后反而引发了天下大乱。
一系列巨大打击使这些土人心灰意冷,失去了涉足政治的意愿,即使在东汉前期,儒学浓郁的社会氛围之下也寧愿避世隱遁,將注意力聚焦於文章著述的创作以及人生情感与態度的自我探討之中,具有鲜明的出世色彩。
杨震求学时,很受这种出世思想的影响,他选择了研究学问,可精研学问后,他又发现就算对经史了如指掌,与国与民的实际价值在哪里
所以人到中年,想清楚之后,他反而希望为官,做一些事情!不过名望太大了,有些事反而不好办,一直到寇淑对他们这些隱士提出批评,杨震大受触动,然后开始研究名气大振的格物学。
而隨著对格物学的理解越来越深,杨震终於悟道了,光研究经学是不行的,经学更多的是陶冶人的思想,让人更有道德,但有道德不代表能够治国,士人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精研格物,所以杨震提出了一个新的学术思想,经学为本,格物为用。
虽然入仕时间不长,但杨震政治上也老练了不少,他很清楚儒学和格物学能不能成功结合,光光学术討论还不够,政治上必须有推动。
邓寇两家政治上可以合作,思想上也可以合作嘛,在杨震看来,邓家拿出来的自然就是杨震的学术思想,而寇氏的学术思想自然就是格物学,这也是杨震需要和寇安交谈的根本原因,他需要寇安向寇淑传达他的设想,两家配合默契,重新缔造大汉的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