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杜根上书(1 / 2)

第245章杜根上书

尹勤很为难,没有邓氏的提携,他很难成为三公,他没办法反对那篇文章,但他同样不认可三圣临朝这种事情,这种事情从无先例,实在太离谱了。

就在他头疼之际,陈忠过来,这实际上就是一次政治交易,陈宠意识到三圣临朝挡不住,但他既需要在退休前,提拔自己认可的人,也需要做一些事情,所以这才有提议鲍德出任光禄勛,作风比较强悍的周章改任司隶校尉。

尹勤又加上了三老会议通过释放奴婢和税改方案,与陈宠的想法比较类似,这些比较有德行的官员说到底是以国家为己任,想著做一些利国利民之事。

营中要搞三圣临朝他们可以忍,但两后和外戚不能只拿权力不做事,诸般改革一定要推动,別半路停了下来,同时也要有人盯著不让外戚乱来,这才有周章的任命,周章既能进行改革,又能牢牢盯著外戚,让他们不敢乱来不仅仅徐防和尹勤是这样想的,太尉张禹和徐防也这般想,这些人都到了任途的末期,离退休没有几天了,他们首先想的是保住晚节,怎么也不可能背上一个欺凌幼主的名头,说到底这一波是许敬太蠢,被人抓住了把柄!

但这些人又实在不愿意落一个迎合太后和外戚的名声,三圣临朝这种说法实在比较离谱,他们这辈子都没见过,也不知道哪个人提出来的!

四府的选择几乎是一致的,我默认,但又不愿意主动承认,而且他们还想在人事和政策上做一些弥补,太后既然要长期掌权,那就必须做事,也必须规矩,要不然我们还是不买帐!

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跟当前的局势有很大的关係,皇帝身体確实不好,而太后证明了执政能力,外戚又比较安分,再加上皇后和寇氏的地位也得到提升,邓氏一直有牵制,

维持现状並不是什么坏事。

说到底,大汉的重臣们忠诚的是大汉的江山社稷,而不是十来岁的小皇帝,他们也相当怀疑小皇帝刘胜的状態,就算他不算笨,能够和先帝一样十来岁就主持天下大局吗太难了,既然如此,还不如搞一搞三圣临朝,让已经表现出能力的太后和皇后主政!

大汉四府重臣悄无声息的达成了一致,而原来对许敬的弹劾也更进了一步,自然有逢迎两后的人弹劾许敬是欺凌天子,许敬气得要命,他可以肯定这种损招和皇后有关,当初她就是这么对付袁的!

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不畏权贵与欺凌幼主掛鉤,那等於毁掉了他的立身之本,所以他愤怒的上书回应,但这会形势已经非常明朗,大家都知道他混不下去了,所以他上书后,立刻招来了更多的弹劾邓后並没有立刻罢免许敬的职务,也没有进行人事调整,而是继续看著朝中关键大臣们的反应,以决定下一步的操作。

邓后认为四公掌握的三份报纸的態度还是不够明朗,需要逼著他们明確表態,同时进一步看到了报纸巨大价值的邓绥,心中相当后悔,早知道报纸这么好用,她就不应该充许大臣办报!

也就在此时,张禹控制的《真理报》发表了光禄勛周章的署名文章,认为三老会议只顾自己的一己之私,不顾天下,也同样是欺凌天子,这篇文章一出,正在白虎观不断辩论的各郡三老和那些权贵派出的人员都有些发慌,哪有这么威逼人的!

邓乾此时已经恢復了高密侯爵位,他就和儿子邓成抱怨,“真是活见鬼了,以前只听说朝臣抱怨外戚欺凌幼主,现在反过来了,外戚整天抱怨朝臣们欺凌幼主,现在连三老都在欺凌幼主,大汉天子什么时候变得这般好欺负了!”

“这报纸表面上是公议,但实则一肚子私心,有了这个东西,白的也能说成黑的!”邓成则有些感慨,“父侯,现如今外戚有报纸,朝臣有报纸,可皇族列侯却没有报纸,这样下去太危险了!”

邓乾连连点头。“得想办法也办一份报纸,有报纸在,未来若是被人攻击了,也有反击的地方—.”

也就在大汉高层通过报纸不断试探之际,年轻的愣头青郎中杜根和同一官署的几个郎中私下商议一番后,上书弹劾《洛报》,指责《洛报》那篇文章是妖言惑眾,反驳所谓的三圣同朝之说,同时直接和太后对著干,要求皇帝亲政。

邓后看完奏章,脸上看不出表情,她看了一眼坐在一旁,沉默不语的小皇帝刘胜,然后把奏章递给寇淑,“淑儿以为当如何处置”

寇淑看完奏章,觉得上书的人杜根有些眼熟,或许哪里看到过,不过她也无所谓,她並没有把奏章递给皇帝,而是很乾脆的说道,“母亲,孩儿以为这些上书的人可以全部拉到白虎观外,装入袋中,当眾杖毙,用他们的鲜血劝一劝那些三老!”

小皇帝刘胜大吃一惊,刚想说什么,不过想起寇淑以前的交代,所以只是身体动了动,但还是沉默不语,这一切都被邓绥看在眼中。

邓绥虽然也有杀人立威的想法,但寇淑这么干脆,反倒让她疑心重重,毕竟这是非刑杀人,肯定要上歷史书的,而下达命令的不可能是寇淑,只能是她这个太后,对她的名声肯定有影响邓绥让寇淑把奏章递给皇帝,刘胜这两年认识了不少字,也勉强看明白了奏章所言,

他想了想说道,“母后,皇后说得甚是!”

已经十二岁的刘胜,虽然心里並不是很希望邓绥继续临朝,但和皇后一起临朝他却是乐意的,在寇淑的不断薰陶下,他也知道外臣並不是那么纯粹,这些人上书让他亲政,岂不是逼著他得罪太后,他目前这小胳膊小腿,身边都是邓家人,这种事可不能干!

刘胜也相信寇淑是为他考虑,所以思前想后,他觉得有必要和寇淑保持一致,这是最稳妥的办法,帝后本一体嘛!

若是寇淑不提,邓绥反而会杀人,但刘胜和寇淑这般说了,邓绥反而不愿意任性乱杀,她故意试探道,“郎中上书言事不称旨是常有之事,朕怎可非刑杀人,更不要说拉到白虎观惊嚇三老,我等皇家人一定要尊崇各郡三老,当日明帝时期”

刘胜听完,猛然间明白过来,皇后肯定是窥探到了太后杀人之意,故意那般说,太后反而消除了杀人之心,还可以这般做,他学到了,以后也可以有样学样!

事实上,不管是邓绥,还是刘胜,都不知道寇淑真想杀人,不管是三圣临朝,还是税制改革,亦或是释放奴婢,没有强有力的镇压怎么可能这会必须杀人,只有杀了,上下才会老实。

所以邓绥不愿意杀人,寇淑反倒有些奇怪,不过不杀人也没什么,这些人也可以废物利用,寇淑想了想提议道,“孩儿提议最省力之法,若是母亲不乐意,那就换一个办法,

把这些上书的人安排到天南地北,为大汉未来筹建公司服务!

孩儿以为可以任命这几个人为謁者,作为大汉代表,乘船前往南方各个属国探查地理,搜寻各种物產良种,等到机会成熟,未来也可以派遣那些不服从母亲的士人出海探访海外各国,寻找通往大秦的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