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谈时,虞翊告诉徐防,他一开始也是想进一步佐证南方开发说,没想到调查了人口和开垦土地的数据后,他就意识到大汉虽然处在强盛时期,但人口和土地之间的矛盾已经相当凸显,不得不防,所以头版次条换上了这一篇文章。
虞翊有些话没有说,但徐防是知道的,大汉豪强眾多,各种没有被纳入统计的奴婢不少,大汉的实际总人口可能已经接近6000万,但耕地却不会增加太多。
正如《洛报》所言,人口一多,老百姓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直线下降,就有可能出大乱子,偏偏这些年各种灾祸不断,去年三州大水,今年则是四州大水...
这会的大汉顶尖官员水平都不算差,也都有忧患意识,既然確定《洛报》的分析是正確的,自然要討论接下来的开垦。
虞翊也拿出了寇淑和他们这些格物学者们研究的结果,南方按照张太尉总结的开垦办法,先在淮河两岸寻找方便开垦的荒地收为官地,由官方组织人多地少的地方移民开垦,推广永元稻和先进工具,然后一步步向南。
而在黄河地区,一边推广永元稻和,一边则加强水利建设,你想种稻穀,种麦子,都得增加灌溉能力,要不然產量还是上不去。
与此同时,虞翊建议对大汉的运河系统进行一番疏浚,提高运输能力,疏浚出来的淤泥也是不错的肥料,可以提高產出,这一块的钱不是不行的。
虽然汉代没有大运河,但南北水上交通一直都相当畅通,发达,元帝时期修建的滎阳漕渠,可以让洛阳通过淮水、邗沟和江南地区相通,而光武帝时期又修建了阳渠,进一步强化了水上联络,可以让山东漕船由黄河进入济水,经阳渠直接到达都城。
不过隨看时间的推移,这些运河和经过的河流多多少少出现了一些淤塞,必须进行疏浚,这对於移民南下和南粮北运都是有好处的
这些策略实际上並不新鲜,都有人做,但把这些东西整合起来,与大汉的现状结合,再有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思维逻辑,可以自圆其说,那就不一样了,可以说完成了从术到道的转变,所以徐防颇有感慨,很是讚嘆了一番,格物学了不起!
徐防长相不凡,热心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的汉明帝看见他气质非凡,十分欣赏,升他为尚书郎,掌管机要,而他也非常谨慎,伺候皇帝毕恭毕敬,所以不断升迁,离三公只有一步之遥。
所以徐公就提出了三点,一是格物学者们的研究內容与大司农官署联繫很深,徐防认为有必要让格物学者为大汉江山贡献一份力量,决定以大司农的身份徵辟格物学者,希望虞谢推荐。
二是听说太尉次子已经在《洛报》做一些编纂工作,我儿子徐崇一向喜欢格物学,也想为格物学做一些工作,他也很適合做编辑。
三则是徐防觉得有必要效仿张太尉发表一些文章,既然张太尉已经连续发表了两篇雄文,他作为大司农也发表一篇,理所应当。
要说起来,徐防也是出生在书香世家,他的祖父徐宣,做过讲学大夫,曾教授王莽学习《易》,而徐防的父亲徐宪,继承了祖父的学业,依然从事讲授易经。
虽说教授王莽易经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徐家对易经的研究绝对是一等一的,所以徐防准备了两篇討论大司农工作的文章,三篇《易经》文章,希望登载在《洛报》上,可以与天下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