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任务完成,逛街(1 / 2)

石毅他们所在的那间小屋的灯光,在第七个黎明到来之前熄灭了。

并非因为油尽灯枯,而是执笔之人已完成了他的任务。

“完成了。”石毅的声音带着轻松,目光扫过桌面上堆积如山的成果——那已不是简单的图纸,而是一座用墨线和数据构建的,关于鞍山舰的完整资料。

周慧兰几乎是同步地合上了手中那本厚厚的记录本,发出“啪”的一声轻响。

两人开始将图纸,分门别类,整齐叠放。

舰体结构总图:龙骨、肋骨、纵桁、甲板横梁、舱壁……尺寸精确至丝毫无差。关键承力节点处,醒目的红色虚线勾勒着石毅提出的优化方案(应力分析数据与预期提升效果标注清晰)。

武器系统分图:B-13主炮塔内部传动机构纤毫毕现;PTA-53鱼雷发射装置更是核心,液压原理、后坐力传导路径、瞄准具联动机构改进方案,甚至未来替换为双联37自动炮的预留空间草图,都清晰呈现。

轮机舱动力系统图:蒸汽轮机、锅炉、管道迷宫……被彻底解析。石毅用不同色笔标注的优化管道走向、阀门布局调整、以及针对锅炉热效率的切实可行的结构改进与燃烧室优化方案。

雷达及航海舰桥图:“十字鸟”雷达结构精确,现有系统缺陷被一针见血地点出。

虽未越俎代庖画出替代品,但关于脉冲压缩技术、PPI显示器应用、人机工程操控台设计方向的文字阐述,已为未来指明了清晰的技术路径。

电气及辅助系统图:电缆铺设、损管水泵、消防管路、通风系统……无一遗漏。石毅在损管控制图上标注的现有水密隔舱不足及增设强化建议。

每一张图纸的核心位置,都附有石毅书写了其的技术原理和可行性改进建议。

原理精要寥寥数语,直指设计核心与材料关键,改进建议则如同精准的外科手术方案,基于当前国内工业水平,提出具体、可落地、效益明确的优化点,并尽可能附上计算依据或量化预期。

两人配合默契,石毅负责核心图纸的排序,周慧兰则快速而准确地将所有相关的草稿、计算稿、记录本分门别类,捆扎整齐。

不到两个小时,所有承载着鞍山舰全部秘密与未来可能性的纸张,被分装入几个厚实的特制大号牛皮纸档案袋中,最后被小心翼翼地放进一个坚固的军用绿色铁皮文件箱内。

“咔哒”一声,箱盖合拢,黄铜搭扣锁死。

上午十点,赵刚准时敲响了房门。当他看到那个象征着任务完成的铁皮箱,以及站在箱旁神采奕奕的石毅和周慧兰时,饶是早有心理准备,眼中还是爆发出难以抑制的震惊和狂喜。

“首长!周处长!这…这是…完成了?”赵刚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变调,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七天!仅仅七天!这简直是神迹!

“幸不辱命。”石毅微微一笑,拍了拍冰冷的铁皮箱盖,动作轻松得像拍着一个普通的工具箱,“所有图纸、结构解析、技术原理备注、以及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的改进建议,都在里面了。老赵,接下来就交给你了。”

赵刚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翻腾的心绪,郑重无比地伸出双手,如同接过一件稀世珍宝,稳稳地接过了那个沉甸甸的箱子。入手的分量,让他心头更是一震。

“我立刻安排最可靠的渠道,加急送回部里!首长,周处长,我代表海军部队感谢你们的付出,谢谢!”说完,立即激动的给两人敬了个礼。

“老赵,不必如此,我们也是军方的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石毅先是回了个礼,然后摆摆手,认真的说了一句,然后就继续说道:

“任务完成,我和慧兰也该回四九城了。军一厂那边,离开这么久,总有些不放心。

麻烦赵参谋帮我们向上级请示一下,安排最快回四九城的行程。”

“回四九城?”赵刚一愣,随即立刻反应过来,拍着胸脯保证,

“没问题!包在我身上。首长们看到这些宝贝,肯定比什么都高兴。

批条绝对一路绿灯!不过……”

他话锋一转,脸上露出爽朗的笑容,“这请示、安排行程,总得需要点时间吧?最快也得明天了!今天嘛……”

他故意拖长了语调,然后笑着说道,“首长和周处长难得来大连,怎么也要在大连转转,看一下我们大连的风貌,然后带点土特产回去,要不然别人还不说我们不懂事,招待不周啊!

再说了任务完成得如此漂亮,也劳累了这么多天,不放松一下怎么行?”

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户,笑着说道:“这个时候是咱们大连最好的时候,现在去**公园转转,那里靠着海边,现在槐树开得正好,一片雪白,香得很。

再去青泥洼桥那边逛逛,尝尝咱们大连地道的焖子、海凉粉!保证让你们这趟差出得值。”

石毅和周慧兰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意动。七天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此刻骤然放松,确实需要一点缓冲。而且,大连这座的海滨城市,他们也是第一次来,如果不去转转,等回去人家问起来的时候,他们咋说啊?而且也要给家里人带点东西啊,要不然大的不说,但那几个小的,就要闹腾了。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石毅笑着点头,接受了这份来自战友提议。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石毅换上了一件普通的白衬衫和深色长裤,周慧兰则穿了一件素雅的碎花连衣裙,外面罩了件薄开衫。

两人如同最普通的年轻情侣,走出了戒备森严的造船厂生活区,走进大连街头的人流中。

扑面而来的,是独属于这个年代、这座城市的气息。街道两旁,俄式、日式风格的老建筑与新建的苏式红砖楼房交错并存,诉说着复杂的历史。

叮当作响的有轨电车,沿着铁轨不紧不慢地驶过,穿着工装裤、拎着饭盒的工人,挎着菜篮的主妇,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形形色色的人们在站台上等候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