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1992:从养猪开始 > 第132章 种子就绪

第132章 种子就绪(1 / 2)

后边湾那一片新大棚总算是修好了了,就等着入秋之后开始定植了。

站在养猪场向后边湾望去:规整的棚区,新挖的沟渠,初步硬化的道路,以及坡地上那三个巨大的蓄水池,场面非常壮阔。

李家沟自己个儿的事情算是暂告一段落,王建安顾不上歇息,又开始为外村的事忙碌起来。

5队、7队还有河对面的3队也确实早就准备好了材料,就等着王建安过去指导开工了。

这天下午,日头稍微偏西,没那么毒辣了,王建安先来到了离得最近的5队。

昨天已经通知了5队,队长陈德明早就带着十几个骨干社员在地头翘首以盼了,一看到王建安的身影立刻迎了上去。

5队河边那片沙坝子,通过年前年后反复的协调、置换,甚至有几户人家用早玉米的收成做补偿,总算把原先零散的地块连成了两大片,看起来宽敞多了。

好些人正聚在地里,手里拿着锄头、铁锹,或蹲或站,眼神里都带着期盼。

见王建安到来,“呼啦”一下都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打着招呼。

王建安接过陈得明递过来的烟,别在耳朵上,也没多废话,直接步入正题:“先看看地。”

他先在地里来来回回走了几圈,不错,他们已经按照自己年前粗略交代的要求进行了初步的平整。

以前散布在地里的大石块基本都清理出去了,堆在田埂一角。

这块地和普通的稻田、旱地都不同,是典型的沙质土壤。

一直以来都是用来种点花生和红苕。

现在要用来建造种植精细蔬菜的大棚,尤其是黄瓜、番茄这类喜肥喜水的作物,现有的土壤条件就显得过于贫瘠和保水保肥性太差了,必须进行改良。

王建安从旁边捡起一根木棍,在地上划出了几条清晰的直线和区域。

“大家看好了,就按照我画的这几条线为界,从那边水沟或者田埂旁挖那些肥沃的淤泥土,往这片沙地上填!均匀地铺上来,填个二十多公分厚就可以了。”

众人纷纷点头,有人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草绳,沿着王建安画的线拉直做好标记。

接着,王建安走到地块的中央,环顾四周,开始确定大棚的朝向。

他伸出胳膊比划着:“这一大片的大棚,朝向不能正南,得稍微偏向东南一点,大概偏个五到十度的样子。”

有人不解:“建安,为啥不能正南?正南不是光最好吗?”

王建安耐心解释:“我们这儿冬天早晨经常有雾,偏东南一点,等太阳稍微爬高一点。

阳光就能更快、更早地斜射进大棚里,棚里温度上得快,蔬菜就能早点开始光合作用,积累养分。

要是正南,可能就得晚那么一两个钟头才能照全了。

这点时间差,对越冬的菜来说,很关键。

这叫抢光争温。”

他顿了顿,继续补充:“还有,大棚的门,就开在东边和南边,一定要避开北边。

冬天北风厉害,开门方向要是冲着北,一开门大棚气温很快就降下去了,很容易冻伤门口的菜苗。”

“哪边是南?哪边是东啊?”人群里,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挠着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突然问道。

他旁边几个人也露出类似困惑的表情。

对这个问题王建安已经见怪不怪了。

在未来的几十年时间里,他认识的大部分蜀省农村的同龄人或长辈,都是分不清东南西北的。

平时说某个地方,都是一边用手指着一边说“这边”、“那边”、“河上头”、“湾底下”。

王建安转身背向下午太阳的方向,然后伸出双臂做示范:“很简单,有口诀的哈: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哦……听你这么一说,好像以前学校老师是讲过……”

“哈哈,李老四,你娃以前肯定光顾着耍,不好好读书哇,现在连东南西北都搞不懂……”

“你龟儿懂得起?你晓得你现在脸朝哪边?”

“我……我脸朝我家屋头那边!”

几番调侃和自嘲的哄笑之后,气氛轻松了不少。

王建安等大家笑够了,才继续往下说正事。

他又指着远处那片稍小点的,原本是水田的区域:“这边也一样,虽然是水田,土质好不少,但大棚的朝向和开门原则是一样的。

你们看,这块地本身有点斜,大棚的长边就顺着这块地的自然走向,稍微带点斜角。

这样既顺应地势,省了平地功夫,采光也能做到最好,而且搭大棚的时候竹竿的用量也最省材料。”

众人听得连连点头,觉得果然是专业人士,考虑得就是周到。

最后,王建安叮嘱道:“方位、朝向,大概就这么个意思,最关键的是先把基础打好。

你们这两天的任务,就是组织人力,挖土填沙地,把该加的土层加够。

你们先把地填好,把墙修起来。

其他的等立竹竿的时候我再过来看。”

陈得明赶紧应承:“放心放心,建安,我们肯定按你说的弄。”

在5队忙活完,第二天,王建安又去了7队。

7队的地主要在坡上,情况又和5队的沙地不同。

他同样仔细勘察了地势、水源和光照条件,给规划了大棚的走向和开门的方向,特别反复强调了坡地排水的重要性。

“坡地大棚,最怕的就是积水排不出去,特别是夏天暴雨,水灌进棚里,肥料也冲走了。

排水沟一定要挖在棚区地势最低的一边,而且要挖宽、挖深。

沟底要有坡度,保证水能瞬间流走,绝对不能积水。

每个棚的门口也要砌个高点的门槛,防止雨水倒灌。

这事关生死,你们一定得先把排水系统弄巴适了,再搭棚蒙膜!”

7队队长张永和瘸着腿,连连保证:“建安你放心,我们肯定把这个排水沟挖好!”

连着好几天,王建安在5队、7队还有河对面三队他们3村来回跑。

这几个地方都是第一次搞大棚,投入了全家甚至贷款来的本钱,生怕一步走错亏了血本。

非得王建安亲自去看了、点了头,才敢进行下一步操作。

王建安也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毕竟都是血汗钱。

他丝毫不藏私,该怎么说就怎么说,重点就是把大棚的宏观布局、朝向方位和基础工程给他们定准了。

这就像盖房子打好了地基和承重墙,大方向对了,后面具体的搭建过程,哪怕细节稍有出入,也出不了大纰漏。

这么来回跑,虽然没像社员那样干挑土挖沟的重活,但不停地讲解、示范、协调,也累得人够呛。

每天晚上回到家,常常是话都不想说,尹祥平看着心疼,只能默默地把饭菜热了又热。

这天上午,他刚从河对面3村指导完他们的排水沟挖掘标准回来,合作社的一个小年轻就跑来找他。

“建安哥!建安哥!镇上干部刚才捎信到乡上来了,说让你有空赶紧去一趟镇政府大院,说的是上次刘镇长说的帮忙协调好种子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