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1992:从养猪开始 > 第125章 热闹的信用社

第125章 热闹的信用社(1 / 2)

从镇子湾回来,王建安屁股还没坐热乎,5队的陈得明和7队的张永和就前后脚找上了门。

两人脸上都带着笑,王建安给他们散了烟,也没多绕弯子:“两位队长,商量得咋样了?有好多人打算搞大棚?”

陈得明抽了口烟先开口:“建安,回去我们开了好几次会,嘴皮子都快磨破了。

队上的人吧,说不想赚钱那是假的,看着你们李家沟红火,谁不眼热?

就是这心里头还是有点怕,投进去那么多,你又要限制种类和买家……”

张永和瘸着腿往前挪了半步:“我们7队这边的人也是有点怕,但还是有想跟着干的,有八户人家准备加入。”

王建安心里有数了。

他弹了弹烟灰:“怕是正常的,当初我搞第一个棚的时候,心里也打鼓。

但话又说回来,干啥子没风险?

躺家里睡觉还可能被瓦砸呢。

要干的就按我之前说的来,地要尽量连片,种子苗子我统一弄,每个大棚种啥子,啥子时候种听我的,前两年菜也只能卖给我棚鲜生。

价钱随行就市,现钱现货,绝不拖欠。”

陈得明回答道:“行,就按你说的办,我们5队,总共能凑出差不多十八亩地,二十二户人干!”

张永和也紧跟着:“我们7队,坡地加

这个人数比上次他们过来时说的要多,看来前段时间副镇长来王建安这里视察起了效果,让一些踌躇不定的人打定了主意。

“要得。”王建安点点头,“那就这么定了,趁现在人齐,我把协议写出来,愿意干的,每家派个代表来按手印。”

他转身进屋,拿出钢笔和信纸,趴在桌子上唰唰地写。

内容简单直接,就是把刚才说的几条白纸黑字落下来,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重点是蔬菜的独家收购权归属棚鲜生公司。

写好了,又誊抄了两份。

拿到外面,念给陈得明和张永和听了。

两人听得仔细,确认没问题。

“那我现在就回去喊人。”陈得明风风火火地走了。

张永和也忙说:“我也去叫人,等下就过来按手印。”

不到一个钟头,王建安家院子就热闹起来了。

5队和7队愿意干的人家,当家的都来了,挤挤攘攘站了一院子,嗡嗡地议论着。

不少人脸上带着兴奋,也有的眉头紧锁,显然心里还不踏实。

王建安把协议内容大声念了一遍,然后问道:“都听清楚了哈?有啥疑问现在提,按了手印可就不能反悔了。”

多哦?”

王建安答道:“成本价,不会赚你们钱,上次副镇长来说了会帮忙协调优良种子,肯定比你们自己乱买强。”

又有人问:“要是……要是菜种出来,你不来收了咋办?”

“协议写着呢,白纸黑字,棚鲜生公司跑得了,我王建安跑不了撒。

这公司有我一半,再说了,我投这么大本钱教你们搞大棚,难道是为了坑你们那点菜?”

王建安这话说得在理,好多人听了点头。

见没人再问,王建安拿出印泥:“那行,愿意干的,就上来按手印,按了印,就是认了这个协议。”

陈得明第一个上来蘸了红印泥,用力在自己名字

张永和也跟着按了。

有了带头的,后面的人陆续排着队上来按手印。

有的干脆利落,有的犹豫一下,看看别人,最后还是按了下去。

王建安看着,心里也算落下一块石头。

有了这几十亩地的稳定货源,棚鲜生下半年的菜品种类和供应量都能上去一大截。

而且这两个队的地理位置真的太好了,不只是适合搞大棚。

更是因为他们是李家沟和乡道之间的缓冲地段,类似于一个屏障。

外人要来李家沟都会先经过他们小队。

有了他们挡在前面,李家沟的防范措施也就不需要那么严密。

至少大部分人家里不需要再派人夜宿大棚了。

按完手印,人群没散,大家最关心的还是钱的问题。

“建安,这搭棚子的铁丝和薄膜大概需要好多钱?”一个5队的老汉皱着眉问道。

王建安早就料到:“我们原来修一亩大棚大概用了2000块多一点。不过现在镇上支持,去买材料应该要更便宜一些。

你们可以自己想办法凑,亲戚朋友借一点,家里能卖的点粮食牲口卖一点。

或者去找信用社贷款,现在政策鼓励这个,非常好贷。

你们两队队长可以去乡上信用社问问,就以生产队或者合作社的名义去申请。”

“贷款?利息高不高哦?”有人担心。

王建安:“利息也不高,大棚搞起来,一季菜卖的钱,还贷款绰绰有余,舍不得投入,哪来的产出?反正要等到7、8月份才开始修,这几个月你们可以再种一季早玉米,到时候卖了也能换回一些钱。”

听了这话,大家心里稍微安定了些,七月中旬,还有三四个月,确实有时间周转。

事情定下,人群渐渐散了。

陈得明和张永和拿着协议,像捧着宝贝,商量着明天就去乡信用社打听贷款的事。

王建安转身回了屋,尹祥平给他端了碗热水过来:“这下摊子铺得更大了,忙得过来不?”

现在不只是李家沟的大棚,还有镇子湾和5、7小队也开始搞起了大棚,都需要人去指导。

“忙不过来也得忙。”王建安喝了口水,“这是好事,等他们都搞起来了,形成规模,蔬菜公司那边就更稳当了。”

没过两天,陈得明和张永和兴冲冲地跑来告诉王建安。

信用社那边听说他们是搞大棚种植,跟李家沟合作社学的,态度很好。

虽然具体贷款额度还要根据各户信用和抵押情况评估,但答应优先考虑,让他们尽快准备材料申请。

这下两队人的积极性更高了。

这边刚消停,李家沟合作社自己也有大事要办,头年的贷款到期了,该还了,而且还要贷新的。

如今李家沟合作社可是今非昔比。

光是养猪场一年卖的猪就够还钱了,更何况第一批搞养猪场的也都参与了搞大棚。

众人的主要目的是去贷款,现在养猪场更换成了全价饲料,每个月的支出非常大。

而且他们现在还没有换种的土地,现有大棚的维护花费也比较多。

吃了早饭,合作社的社员们陆陆续续来到大坝子。

个个脸上都带着笑,不少人手里提着布袋子,里面鼓鼓囊囊全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