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天晃眼就过,王建安蹲下身子扒开叶子查看着,主藤蔓已经有小拇指那么粗了。
藤上那些原先蜷着的小毛毛卷(黄瓜须子)也全舒展开了,像一只只小手在空中抓握着。
中午吃饭时王建安说道:“爸,妈,大哥,大嫂,棚里头的藤藤开始牵须须了,该吊蔓了。”
饭桌上,王太平、张玉清、王建平、冯彬蓉都抬起头看着他。
“吊蔓?”王建平嘴里嚼着菜,含糊地嘟囔道,“啥子吊蔓?不都是插竹竿,让它们自个儿往上爬嘛?”
他有点不以为然,觉得插竹竿是天经地义的法子。
王建安放下碗,抹了把嘴:“今年不一样,你看我种得没去年那么密,棚子底下还撒了小白菜、菠菜那些小菜秧秧,得给它们腾地方见光。
再插竹竿,上面挡得严严实实的,底下的小菜还长啥子?”
“那这吊蔓,是咋个搞法?”王太平放下筷子,眉头微皱。
他种了一辈子地,从爷爷辈传下来就是插竹竿、搭架子,这“吊蔓”又是一个新的名词。
不过这一年多王建安那儿蹦出来的新词不少,且还都有大作用,所以他一点都没有轻视王建安的话。
王建安比划着解释:“简单讲,就是不插竹竿给它爬了。
我们在棚顶那些粗竹架子上拴上绳子,绳子另一头呢就系在黄瓜藤靠近根根儿的地方。
这样,黄瓜藤就顺着这根绳子自己往上爬、往上缠。”
他顿了顿,看大家听得认真,接着说好处:“这么搞,一是省了砍竹子、削竹竿的时间和材料。
二来,藤子是吊起来长的,风能吹进去,光也能透下去,底下种的菜秧秧就能多晒点太阳,长得快。
三嘛,这样长出来的黄瓜,长得称展(顺溜),卖相好。”
道理是明摆着的,可新东西总让人心里悬吊吊的。
王建平还是有点不放心:“绳子吊?稳不稳当哦?刮大风咋办?绳子勒紧了藤子还长不长?再说,真有这么多好处,去年子你咋不吊?”
王建安解释道:“去年种的密的嘛,不好吊。
而且我怕吊起来太重,把顶上的竹架子吊断了?
今年种得稀,藤子少,架子也多搭了几根,不怕吊断了。”
王太平听了王建安的话,点点头:“嗯,听着是这么个道理。就听建安的,试试看。”
“好,那就这么定了。”王建安拍板,“爸,大哥,吃完饭咱先去棚里,把顶上的竹架子再仔细检查一遍,看牢不牢靠。这是顶要紧的,架子不稳,一切都白搭。”
吃完饭王建安安排道,“爸,大哥,吃完饭把梯子带上,我们去把顶上的竹架子再检查一遍,看牢不牢靠。
松了的要更换,要不然吊断了浪费黄瓜。”
吃完饭爷仨就钻进了闷热的大棚。
王太平和王建平扶着长竹梯子,王建安爬上去仔细检查头顶纵横交错的粗竹竿搭成的架子。
他伸出手挨个去摇晃那些竹竿,竹竿绷得紧紧的,只有些微的弹性。
他又推了推那些固定竹竿的榫卯接合处,也结实得很。
很快所有的大棚都检查完毕。
“嗯,没得问题,扎实得很!”从最后一个棚的梯子上下来,王建安抹了把脸上的汗,语气轻松了不少。
第二天全家人都聚到了黄瓜棚里。
王建安选了一株长势最旺的做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