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安半蹲在大棚靠边的垄沟里,手指在一根根黄瓜上滑过。
这块地温度稍低,藤蔓不如中间区域粗壮,但结出的瓜却一点也不比中间区域的差,他要找的就是这种瓜。
“爸,你看这根,”他招呼旁边王太平,“两头匀称,没伤没疤,皮也够硬实,籽肯定长得好。”
王太平凑近了,捏了捏瓜身,又翻来覆去的看了看:“嗯,是根好种瓜。”
随后在藤蔓上绑好红毛线。
父子俩沿着垄沟,在藤蔓叶片间仔细筛选,最终挑出了几十根符合要求的种瓜。
现在种的黄瓜都还是纯种瓜,不存在杂交退化的问题,只需要挑选长得最好的瓜留种就行了。
走出大棚,王建安打了个冷颤。
不远处的山脊上,集体养猪场已经修建完毕,猪圈旁边新挖的几个大沼气池盖着水泥板。
猪场入口处新立了个木牌子,用红油漆刷着几个大字,“礼复村六组养猪合作社”。
“总算弄好了。”张春城从猪场那边走过来,袖口还沾着点灰浆,“泽安舅舅喊大家伙儿验收,建安儿,你去不去看看?”
“走嘛。”王建安点了点头。
猪场门口已经聚了不少人。
张泽安拿着个本子,正陪着霍书记与社员们挨个猪圈检查。
每个猪圈都开了通风的高窗,顶上还留着装沼气灯的位置。
灶房宽敞,15口大锅空荡荡的架着,旁边还有几个大水缸。
粮仓里还空着,散发着新木料和石灰的味道。
“不错,硬是比自家屋头修的猪圈还巴适。”霍书记满意地点点头。
“那是,花了那么多钱,请了师傅的嘛。”张泽安得意的回答道,“就等过年之后猪仔进栏了。”
“就怕有些人眼红病又犯了哦。”人群里不知谁小声嘀咕了一句,声音不大,但足够让旁边几个人听见。
大家的目光下意识地往旁边扫了一眼。
刘桂芬和她男人张德福也在人群里,脸色有点讪讪的。
刘桂芬撇撇嘴,没接话,眼睛却忍不住往新猪圈瞟。
张泽安咳了一声,提高嗓门:“好了好了,都看完了没?没得问题的话,就算验收合格。
合作社的猪圈,大家都有份维护。下个月就按各家登记的数目进猪仔,莫要再搞些扯皮撩筋的事。”
他目光扫过刘桂芬两口子,又看向众人,“今天猪场落成,简单吃点,各家都出了点米,合作社出的肉,中午就在建安儿家院坝头摆几桌,当是庆贺,也当是提前团个年。”
人群顿时热闹起来。
猪就是刘桂芬家的,合作社出钱,两天前已经杀好了。
张玉清带着几个手脚麻利的妇女,早就在王建安家灶房和院坝里忙开了。
大锅里的萝卜炖骨头汤翻滚着白气,案板上咚咚咚地剁着肉馅准备炸酥肉。
黄瓜也被张玉清“忍痛”拿出十几根,切成块,撒上盐和熟油辣子,拌了几大盘。
“建安儿,你这黄瓜硬是可以哦。”张春城吃得满嘴油,夹起一块凉拌黄瓜,“明年我也跟你学,弄个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