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算账(1 / 2)

“10头猪,毛重总共2243斤,按约定,每头扣掉2斤,净重2223斤。”赵老四声音洪亮地报出总数,同时在本子上记录着。

“1斤1块5,一共就是……”他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在计算器上噼里啪啦地按起来,

“3330多块,就算3330了。”不等计算器报出最终数字,王建安已经爽快地接口。

话音刚落,计算器屏幕清晰地显示出“3334.5”。

看着结果,赵老四惊异道:“嚯,算的快哦,老弟爽快,就按你说的办,3330块。”

说完他麻利地从绑在腰上的钱包里掏出一沓厚厚的钞票,手指在舌尖沾了点唾沫,一张一张地数了起来。

“来,建安老弟,3330块,你点点。”赵老四将数好的钱递过来。

王建安接过钱也认真地清点了一遍,确认无误后,转手就递给了站在一旁的王太平。

王太平接过钱,习惯性地将每张钞票都对着光捻一捻,摸一摸,仿佛要通过指尖确认它们的份量。

王建安对现在的货币真假判断没什么概念,毕竟已经几十年了,这段时间也没遇到过假钱。

虽然王建安基于对赵老四的信任觉得没必要,但毕竟是做生意,先说断后不乱。

这场交易就在货车旁边进行,赵老四显然有他的用意。

看着围观的乡亲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赵老四趁机吆喝道:“还有没有要卖猪的乡亲?白猪1块5一斤,黑猪1块3,过了我这村儿,可没这店价咯!”

人群里顿时嗡嗡议论开了:

“黑猪才1块3啊?早晓得我也养白猪了……”

“唉,我家的才8、90斤,现在卖亏得慌……”

最终,只有已经打定主意要跟着王建安养杂交猪的张春城、张春华两兄弟响应了。

他们合计着把各自圈里的4头黑猪都卖了,腾出圈来,下半年就能多养几头更赚钱的白猪。

赵老四喜出望外,连声说“好!好!”,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

今天在其他村跑了个空,没想到在李家沟来了个大丰收。

不过货车已经装满了王建安的10头大白猪,只能约定明天再来拉春城兄弟的猪。

送走了满载而归的赵老四和王安国,看热闹的乡亲们也渐渐散去。

大刚兄弟和春城兄弟也都各自回家稍作休息,下午猪舍的屋顶工程还得继续。

等院子里只剩下自家人,王建安招呼着大哥王建平和大嫂冯彬蓉回到自家堂屋。

一家人围着桌子坐下,气氛既兴奋又带着点郑重。

王建安拿出那个记录着养猪点点滴滴的本子,翻到成本核算那页。

“爸、妈、大哥、大嫂,咱们现在来算算这批猪赚了多少钱。”王建安开始一项项报账:

“猪仔:40块一头,政府补贴后实付32块,10头就是320块。

玉米:粮站买的5000斤,平均2毛一斤,花了1000块。从春城那儿赊的1000斤,上个月交农业税的时候我问了,玉米卖到2毛3了,给他按这个价格算,是230块。玉米总共花了1230块。”

念到这里,母亲张玉清忍不住插话:“建安儿,凭啥子给他算2毛3?当初赊的时候可没这么贵!”

王建安解释道:“妈,当初跟春城哥说好的,就按卖猪时粮站的零售价结算,咱不能亏了帮过咱的人。”

他顿了顿,又笑着补了一句宽慰的话,“再说了,我小时候在他家吃的饭,算起来都不止这点钱。”

张玉清听了,想起旧事,脸上微微一红,也就不再吱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