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孟德入荆,驻守新野,诸位以为,于我荆州是福是祸?”向朗率先抛出话题,目光扫视众人。
王粲放下酒盏,快人快语:“曹公乃世之英雄,虽暂败于燕王,其能岂容小觑?其来,或可增强我荆州北防,对抗燕王南下之兵锋。然其志不小,刘使君需善用之,亦需慎防之。”他曾在长安见过曹操,对其能力有直观认识。
韩嵩则持重一些,摇头道:“不然。燕王刘隽已据天下七州,势不可挡。其意在混一宇内,绝非一荆州可独抗。依我之见,使君当审时度势,或应早思归附之道,以免兵连祸结,使荆襄生灵涂炭。曹公之来,或反会激化矛盾,促使燕王早日南下。”他的观点更倾向于现实主义。
马良微微蹙眉,语气温和却坚定:“嵩兄之言虽有其理,然未战先怯,非保全之道。荆州带甲十万,民富粮足,更有长江天险,水军强盛。若能上下一心,任用贤能,北据汉沔,利尽南海,联吴(指孙策)抗燕,未必不能争衡天下,至少可保一时安宁。曹公之能,若能为荆州所用,便是助力。”他更强调内部整合与积极应对。
习祯笑道:“季常(马良字)兄总是如此持正乐观。然则内部能否一心?蔡蒯之心,是否真与使君同?二子之事,又当如何?”他点出了最核心的内部隐患。
几人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气氛热烈。
而在不远处的水榭回廊边,几个年纪更小的少年少女也被这边的谈论所吸引。其中便有面容清秀、眼神明亮异常的诸葛亮,他身边是身着简便衣裙、眼神灵动透着聪慧的黄承彦之女黄月英,还有其貌不扬却目光锐利的庞统(士元),以及其他几个世家子弟。他们看似在嬉戏玩耍,或摆弄着一些机巧模型(尤其是月英),实则都竖着耳朵,津津有味地听着兄长们的宏论。
当听到韩嵩主张归附时,小庞统撇了撇嘴,低声对诸葛亮说:“未战先言降,岂是大丈夫所为?”
黄月英则专注于手中一个小小的木制机关,头也不抬地轻声说:“北人善马,南人善舟。燕王真要过来,他的大马在船上可站不稳。”她是从最实际的技术层面思考。
诸葛亮一直安静地听着,目光沉静,仿佛在消化所有人的观点。直到听到马良“上下一心,任用贤能”和习祯“内部能否一心”的对话时,他忽然开口,声音虽还带着少年的清亮,却已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清晰条理:
“诸位兄长所论皆有其据。然亮以为,荆州之弊,首在‘人和’不固,而非地利不险,兵甲不利。纵有长江天堑,若内部分合不定,贤才不得其用,政令不出襄阳,则十万甲士亦不过一盘散沙,如何能挡北地虎狼之师?曹公入荆,或可暂强兵势,然若不能化解内部之弊,反可能加速祸患。”
他顿了顿,继续道:“至于北地燕王…其势虽大,然新得之地甚广,岂能顷刻消化?必有弱点可寻。若荆州能内修政理,外结强援,静待天时,未必没有转圜之机。关键在于,谁能整合荆州,令其上下同欲。”
这一番话,虽出自少年之口,却逻辑清晰,直指核心(内部整合、抓住主要矛盾),甚至隐隐点出了“等待时机”的战略观,让不远处原本争论的马良、向朗等人都微微侧目,露出惊讶和欣赏的神色。
王粲更是笑道:“孔明小小年纪,见识竟如此明澈!将来必是匡佐之才!”
诸葛亮微微欠身,并无得意之色,复又安静下来,继续聆听。
庭园之中,两代人的思想在此交汇。年轻一辈的畅想与争论,与更年幼一代初露的锋芒,交织成一幅荆襄人才辈出的画卷,也预示着未来的风云变幻,必将有他们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