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皇叔且慢 > 第767章 殿试

第767章 殿试(1 / 2)

春闱的日子很快到来,同往年不同,这天气一日热过一日,原本需要供炭的贡院,今年则运来了不少冰块,免得举子们考着考着中暑晕了过去。

会试审阅,这次赵德昭并未多加参与,全数交给了政事堂和礼部,他相信贤良之才,薛居正不会错漏一人。

果然,榜单呈到赵德昭面前时,就见榜单上写着王旦、寇准以及几个契丹士子的名字。

而贡院外也正热闹着。

中了的考生满面喜悦,呼朋引伴去饮酒庆贺,没中的垂头丧气,预备着回去收拾行李,来年再战。

喧嚣声中,几个名字引起了更大的波澜,如同巨石投入湖心。

“你们看,那个名字...是契丹人吧!”

“是...是...朝廷当真取了胡虏为进士。”

一时间,质疑声、议论声,尤其是落榜的那些考生,他们愤愤不平,心想或许就是因为这些契丹人,才挤掉了自己的名额。

挤在人群中紧张得手心冒汗的契丹士子,在看到自己名字的瞬间,先是巨大的狂喜和难以置信,遂即被周围投来的复杂目光刺得低下头去,喜悦中掺杂了难以言喻的窘迫和压力。

他们互相看了一眼,眼神中有激动,更有一种沉甸甸的、仿佛被架在火上烤的使命感。

殿试的日子转眼即至,紫宸殿外,气氛庄严肃穆,新科进士们屏息凝神,伏案疾书。

殿试考题果真是治边之策,还是皇帝亲自拟定的,治新土安边策。

考题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不同背景、不同心境士子的所思所想。

一日光景,所有殿试卷子收起,赵德昭却没让人送去政事堂,而是直接挥手让考官们入了紫宸殿。

“官家这是要亲自阅卷?”

“这一届收了北地学子,官家慎重些也是应当。”

除了王祐避嫌没有参与阅卷,政事堂薛居正带着吕蒙正,以及礼部、户部、工部等几位实干大臣,并枢密院、大理寺等臣子,一同来阅这些考生的卷子。

赵德昭翻看了殿试名单后,命人将王旦、寇准、孙何、姚铉以及那几个契丹士子的文章取来,他亲自看,其余若是有好的,最后也一并送到御前亲阅。

虽还未定下名次,但朝中这些人心中有数,前三甲,怕是就要在这几人中出了。

赵德昭先取了王旦的卷子来看。

只见他下笔沉稳,立意高远,策论核心在于“润物细无声”,主张不宜在北地急于推行与中原完全一致的政令,提出“因俗而治,渐进王化”。

具体而言,包括保留部分适合游牧的草场分配旧俗,同时大力兴办官学,优先选拔通晓汉文的契丹子弟入学为吏,让其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后,自发成为王化的宣传者。

“人心之附,在利在德,不在威逼!”赵德昭看到这句话微微颔首,这是要求朝廷派去的官员首重德行与耐心,而非苛求政绩。

放下王旦的卷子,赵德昭又拿起寇准的来看。

同王旦不同,寇准的答卷则如一把出鞘利剑,锋芒毕露,他开篇直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乃迂腐之见,天下一家方为帝王之胸襟”。

寇准这篇文章显得强势主动,更是主张移根换土,大规模招募中原贫民北迁垦殖,与当地百姓杂居,同时,选拔北地各族俊杰,不仅允许其参与科举,更可入国子监深造,或直接冲入御前班直,名为恩宠,实为质子,使其家族与朝廷利益捆绑。

他又着重提出,需在北地广设常平仓,平抑物价,赈济灾荒,让百姓切实感受到归附朝廷远比昔日辽国统治时生活更有保障。

其他几个学子也多有良策,比如有人详陈屯田积谷之法,有人精算漕运拓宽之利,有人建议鼓励边贸、以商道柔化疆界,皆务实而切中要害。

而那几名契丹进士的答卷,则显得格外沉重与恳切。

他们并未过多谈论宏大的战略,笔触更多落在北地普通牧人和农户的艰辛之上,他们希望朝廷能轻徭薄赋,尤其是在牛羊繁殖和作物生长的关键时节。

同时,他们请求朝廷派遣真正懂畜牧的医官,而非只知诵读诗书的文人。

他们甚至小心翼翼地建议,能否在推行汉礼的同时,也适当尊重部落祭天等旧俗,以免激起不必要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