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的计分考核系统是客观的,张帅帅的道歉和沈舟的教学帮助,都为他们赢得了积极的考核分,向着减刑更近一步。但这难免在少数犯人中引发私下议论:
“啧,张帅帅这下分数肯定涨了。”
“沈舟真会来事,挑最轻松的活干(指教学)。”
这些细碎的声音,像蚊子一样嗡嗡作响,虽然无法改变事实,却也在某种程度上玷污了那份初衷的纯粹性。
魏超依旧是那个最难以用常规标准衡量的变量。他的创伤愈合缓慢且反复。有时,他能对沈舟的教学给出一点反应;有时,他又会因为一点小事缩回壳里。他的“原谅”或者说“接受”,更像是一种基于本能的、对持续善意的缓慢适应,而非一种理性上的宽恕。他的状态,时刻提醒着所有人:有些伤害,无法完全弥补;有些责任,无法真正卸下。
监狱管理层意识到了这种复杂性。在一次矫治分析会上,他们指出:“计分考核是管理工具,但绝不能成为衡量救赎深度的唯一标尺。张帅帅的分数增加了,但他面对魏超时那份真实的羞愧和勇气,是分数无法衡量的。鲍玉佳的分数可能变化不大,但他沉默的劳动和扩展的善意,同样珍贵。我们要警惕将‘承担责任’变为一种新的绩效竞赛。”
林建奇在审阅报告时,写下了这样的备注:“救赎是个体灵魂的功课,制度可以引导、鼓励、提供环境,但无法最终打分。真正的释怀,来自于内心的审判与和解,而非外部的积分。”
高墙之内,阳光下的微尘依旧飞舞。
张帅帅偶尔还会和魏超简单说几句话,虽然依旧尴尬,但已自然了许多。
沈舟继续他的“教学”,并开始真正思考如何能让魏超学得更好一点。
鲍玉佳流着汗搬运货物,背影依旧孤独,却似乎不再那么紧绷。
那场发生在过去的暴力,其阴影正在被一点点驱散,不是通过遗忘,而是通过每一个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艰难地扛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责任,并用行动一点点填补着彼时留下的深渊。
责任的重负,固然压弯了腰,却也让人得以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出泥沼,迈向有光的方向。
这条路,远未看到终点,但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