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眼里早已经没有了皇帝,没有了朝廷,只有襄王杨建国。
杨建国现在毫不怀疑,只要他振臂一呼,两浙和江东的百姓甚至愿意把黄袍披在他的身上。
民间甚至流传出很多民谣,说杨建国才是真命天子。
临安皇宫里的宋理宗,听底下人报上来的消息,一次比一次绝望。
他心里清楚,杨建国这是用最狠、最管用的法子,给他的新政权搭架子呢。
赵宋的江山,赵宋的规矩,在杨建国的军队和老百姓的欢呼声里,正一点点垮掉,眼看就要撑不住了。
经过了两个多月的的时间,两浙和江东地区由杨建国亲自带着兵,一个个州府走了一遍。
把那些不服管的地主、恶霸全清理干净,将地主手中的土地全都分给了贫苦农民。
新政这才真真正正在两浙和江东地区扎下根来,一点儿没掺假。
地是真分到各家各户手里了,每家每户都拿着官府给的地契,红印子盖得清清楚楚,再也不用怕被别人抢走。
旧的封建势力也被杨建国率领杨家军清扫干净。
农会也立起来了,村里的壮劳力、老人、妇女都能进农会,有事大家一起商量,谁再敢欺负人,农会就带着大伙儿跟他理论,实在不行就报给民兵队。
民兵也不是摆样子的,天天在村头的空地上操练,扛着杨建国给的武器装备,虽说不是什么顶尖好货,但比以前手里的锄头扁担管用多了,腰杆都挺得笔直。
百姓们守着自家的地,种的是襄王杨建国给的仙稻,其实就是杂交水稻,但在那会儿谁也不知道这名儿,只知道这稻子产量高得邪乎。
春天撒种的时候,大伙儿还半信半疑,怕这陌生的稻子长不出东西,结果到了夏天,稻穗长得比手指头还粗,一穗上的谷子密密麻麻,看着就喜人。
秋收的时候更别提了,亩产两千多斤,能把人惊掉下巴。
打谷场上堆的粮食跟小山似的,金灿灿的谷子晒得满院子都是,风一吹哗哗响。
好多老人蹲在粮堆旁边,伸手抓一把谷子,捧在手里搓着,眼泪哗哗往下掉,嘴里嘟囔着:“活了一辈子,就没见过这么多粮食,以前收的那点,刚够交租子,哪能留这么多啊……”
锅里有米下锅,再也不用掺着糠麸子吃了,蒸出来的白米饭冒着热气,闻着就香。
身上穿的衣裳,以前是打满补丁的粗麻布,现在秋收卖了余粮,谁家都富裕了,都能扯块新布做身衣裳,大人孩子都能穿上干净的。
手里还有余钱,赶集的时候能买点油盐酱醋,甚至给孩子买块糖吃,老百姓的心这下是真定了,再也不用提心吊胆过日子。
他们对襄王杨建国的感激,那是从心窝子里冒出来的。
各村各镇,自发给杨建国立生祠。生祠里摆着杨建国的牌位,写着“襄王长生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