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学,物理学院,地下三层。
这里,是学校为秦风特批的专属实验室,代号“启源”。
说它是实验室,其实更像是一个高度机密的未来科技孵化基地。面积足有五百平米,内部被分割成多个功能区域:超净材料制备区、精密加工与装配区、高能物理现象观测区、以及一个配备了顶级超算集群(当然,是秦风用“友情价”从隔壁计算机学院“借”来的,并稍加“魔改”的版本)的数据分析与模拟中心。
实验室的安保级别,直接拉满到了燕京大学有史以来的最高等级。厚达半米的特种合金屏蔽门,需要虹膜、声纹、指纹三重验证才能开启。内部更是遍布各种高精度传感器和监控设备,二十四小时无死角监控,任何未经授权的闯入或信息泄露企图,都会在第一时间触发最高级别的警报,直通校长办公室和某个不可言说的神秘部门。
此刻,在这间堪比国家重点实验室,甚至在某些方面犹有过之的“神级工坊”里,秦风身着特制的白色防静电无尘服,戴着护目镜和口罩,神情专注地站在一台造型奇特的综合性精密加工平台前。
这台平台,是李振华教授动用了自己所有的学术人脉和学校的专项经费,从国内外搜罗来的最顶尖设备,再经过秦风亲手“优化升级”后的产物。它集成了激光蚀刻、离子束雕琢、分子束外延、原子级3D打印等多种尖端工艺于一体,其加工精度,理论上已经超越了2000年地球科技的认知极限。
“风哥,A3区超高纯度单晶硅锭准备完毕,纯度99.%!”王磊穿着同样滑稽的无尘服,像个白色的不倒翁,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被惰性气体包裹的金属盒,高声报告。他现在是“启源实验室”的“首席物料官”,兼职气氛调节员。
“收到。老赵,B2区的‘虚空磁流体约束场发生器’预热到什么程度了?”秦风头也不抬,声音透过口罩显得有些沉闷,但语气却异常沉稳。
“报告风哥!约束场能量参数已达到预设阈值的98.7%,预计三分钟后达到稳定工作状态!”赵立恒则是一脸严肃,一丝不苟地盯着控制台上一排排闪烁的数据,他现在是“首席数据官”,负责监控各种实验参数,虽然他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看不懂那些参数代表的真实物理意义。
至于孙志强,他正抱着一台平板电脑,在实验室的各个角落游走,嘴里念念有词:“C1区高频能量导管气密性检测通过……D4区量子干涉仪校准完毕……风哥,所有外围辅助系统均已就绪,随时可以开始‘创世纪’!”他给自己封了个“首席安保兼系统运维官”的头衔,主要工作是确保实验室别被秦风不小心给炸了。
除了这三个活宝室友,实验室里还有两位真正的“专业人士”——物理学院研二的学姐林慧和研三的学长张涛。他们是李振华教授特意派来协助秦风,并顺便“学习观摩”的得意门生。此刻,这两位见多识广的研究生,正一脸呆滞地看着秦风接下来的操作。
只见秦风从王磊手中接过那个装有超高纯度单晶硅锭的盒子,并没有将其放入任何常规的加工设备中。他深吸一口气,双眼微闭,仿佛在感知着什么。
下一秒,他伸出双手,掌心相对,虚托着那块硅锭。
诡异的一幕发生了!
没有火焰,没有激光,甚至没有任何可见的能量波动。那块坚硬的单晶硅锭,在他双手的“虚托”之下,竟然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形!
它时而被拉伸成极细的丝线,时而被压缩成薄如蝉翼的晶片,时而又被扭曲成各种超越人类想象的复杂三维结构。整个过程流畅自然,仿佛那不是坚硬的硅锭,而是一团可以任意揉捏的橡皮泥。
“这……这是什么操作?徒手塑形单晶硅?还是在原子层面?”林慧学姐的嘴巴张成了“O”型,手中的记录笔“啪嗒”一声掉在了地上。她感觉自己十几年寒窗苦读建立起来的材料学知识体系,正在以光速崩塌。
张涛学长更是揉了揉眼睛,使劲掐了自己大腿一把,疼得龇牙咧嘴,才确认自己不是在做梦。“我……我一定是眼花了!这不科学!这根本不符合热力学定律和材料力学原理啊!”
王磊和孙志强也是目瞪口呆。
“卧槽!风哥这是在……修仙吗?”王磊喃喃道。
“不,这比修仙还玄幻!这是魔法吧?一定是甘道夫的亲传弟子!”孙志强瞪大了眼睛。
只有赵立恒,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双眸闪烁着狂热的光芒,嘴里念念有词:“非经典路径下的物态调控……量子隧穿效应的宏观尺度显现?还是说……风哥掌握了某种可以直接操控原子间作用力的未知场?”
秦风对周围的惊呼和议论充耳不闻,他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对材料的极致操控之中。从系统商城兑换的那些“超四维材料”的制备方法,虽然经过了“降维处理”和“模糊化处理”,但其核心理念依旧远超时代。系统并没有直接给他成品,而是给了他“渔”,让他自己去“捕鱼”。
而秦风,凭借着系统赋予的“神级”理解力和动手能力,硬生生地将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理论,转化为了眼前的现实。他此刻所展现的,并非什么魔法或修仙,而是对量子物理和材料科学理解达到极致后,一种近乎“法则级”的运用。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消耗他自身庞大的精神力和系统潜移默化提供的某种“能量引导”。
几分钟后,一块巴掌大小,结构复杂到令人眼花缭乱,表面闪耀着奇异金属光泽,并且在特定角度下会隐隐浮现出类似电路板纹路,却又比任何已知电路板都要精密亿万倍的奇异零件,便静静地悬浮在了秦风的掌心。
这,便是“动态卡西米尔效应微型高频真空能提取腔”的第一个核心组件——“量子谐振基板”。
“搞定。”秦风轻轻吁了口气,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这种程度的精细操控,对他而言也是极大的负担。
他将这块“量子谐振基板”小心翼翼地放置在一个特制的无尘恒温台上,然后转向下一个目标。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秦风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造物主”。
他时而从一些看似普通的金属粉末中,通过匪夷所思的“冷核聚变”(当然,是经过系统魔改的、安全可控的微型版本)技术,提炼出具有奇异量子特性的超导合金。
时而又将几种不同的高分子聚合物,在特定的电磁场和高能粒子束的轰击下,进行“定向分子重组”,制造出具有超高介电常数和完美绝缘性能的特种陶瓷。
那些从系统兑换的“阉割版未来科技核心组件包”中的知识,如同活过来一般,在他的手中展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魔力。
各种在2000年看来完全不可能存在的奇异自制零件,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从他的手中诞生。
有的零件薄如蝉翼,却坚硬无比,能够承受数万倍标准大气压的压力。
有的零件细如发丝,内部却蚀刻着数以亿计的微型能量通道和逻辑门电路。
还有的零件,在制造过程中会自发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特定频段电磁波,并在表面形成一层肉眼不可见的“能量护盾”。
而他的焊接和组装技巧,更是让林慧和张涛这两位研究生怀疑人生。
传统的焊接,无论是激光焊、电子束焊还是氩弧焊,都或多或少会对材料本身造成热损伤,并且难以实现真正的“无缝连接”。
但秦风的“焊接”,却完全是另一个次元的。
只见他手持一支造型古怪,笔尖闪烁着幽蓝色电弧的“能量笔”(这是他用实验室废弃零件和系统提供的部分原理图,自己攒出来的“小玩意儿”),对着两个需要连接的零件轻轻一点。
“滋啦——”
一道微弱的蓝色电弧闪过,两个零件的接触面,在原子层面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其结合强度甚至超过了材料本身的强度极限!没有焊缝,没有热影响区,仿佛它们天生就是一体的。
“这……这是什么焊接技术?冷焊?量子纠缠焊接?还是说……他直接修改了原子间的键合方式?”张涛感觉自己的脑子快要不够用了,他掏出小本本,疯狂地记录着,但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问号。
至于组装,那就更加匪夷所思了。
一些内部结构极其复杂,包含数千个微小部件的模块,秦风往往只需要用特制的镊子(同样是他自己打磨的)轻轻拨动几下,那些部件就像拥有了生命一般,自动归位,严丝合缝地组装在一起,其精度之高,让实验室里最精密的机械臂都望尘莫及。
偶尔,在组装某些核心模块时,那些半成品模块的表面,还会闪耀起神秘的幽蓝色电弧,甚至浮现出一些不断流转变化的、类似古代符文的奇异光纹。这些光纹并非装饰,而是某种高度集成的能量回路或信息交互界面的外在显现。
“我的天……那些符文……我怎么感觉它们像是一种……一种活的电路图?”林慧学姐捂着嘴,美眸中充满了震撼与不可思议。她隐隐感觉到,秦风正在创造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机器,而是一个……拥有某种“灵性”的造物。
实验室里的气氛,从最初的紧张严肃,逐渐变得诡异起来。
王磊、赵立恒、孙志强三人,已经从最初的咋咋呼呼,变成了全程张大嘴巴,眼神呆滞,仿佛在观看一部特效炸裂的科幻大片,不,比科幻大片还科幻!
“我……我现在有点相信,风哥说他能从真空中搞出能量来了。”王磊艰难地咽了口唾沫,“就凭他这手艺,他说他能徒手搓个太阳出来,我都信!”
赵立恒则陷入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如果现实可以被如此轻易地扭曲和重塑……那么我们所学的物理定律,究竟是宇宙的真实法则,还是仅仅是更高维度存在对我们认知的一种‘降维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