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学神系统:爆肝高考全科满分 > 第298章 废寝忘食的攻关!“物质重构”的新思路!

第298章 废寝忘食的攻关!“物质重构”的新思路!(2 / 2)

他当然不会告诉他们,所谓的“理论极限推演”,其实是学神系统赋予他的一项特殊能力,能够以超越现有计算机的效率,模拟和预测各种复杂物理化学过程的最终结果。而“崑仑神算”软件,不过是他让钱学海的理论组,根据他提供的一些“伪代码”和“算法思想”,在实验室超算上搭建的一个“壳”而已。

“明白了!秦研究员!”那位年轻博士立刻点头应道,虽然还是有些云里雾里,但对秦风的信任,让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就这样,在秦风的亲自部署和“神级”思路的指引下,“秦风超导实验室”正式拉开了针对“燕京一号”稳定性和量产性两大难题的全面攻坚战!

实验室的灯光,几乎彻夜通明。

每一个团队成员,都如同上了发条的战士,废寝忘食,全力以赴。

实验组那边,李晓东和孙月华带领着组员们,按照秦风提供的各种“匪夷所思”的分子设计方案,夜以继日地进行着有机合成和材料表征。烧瓶林立,管线交错,各种精密仪器高速运转,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化学试剂的复杂气味。

理论组这边,钱学海带着他的博士生们,在秦风的“友情提示”下,利用“崑仑神算”软件,对各种可能的反应路径和工艺参数,进行着海量的计算模拟和优化筛选。超算集群的散热风扇发出低沉的轰鸣,如同巨兽的呼吸,屏幕上不断刷新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和曲线。

秦风自己,更是身先士卒。他几乎把实验室当成了家,每天除了必要的几个小时睡眠,其余时间都泡在里面。他时而指导实验组调整反应条件,时而与理论组讨论计算结果,时而独自一人在办公室里,利用“物质重构原理”和“理论极限推演”的能力,进行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他的大脑,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超级引擎,不断地迸发出各种闪耀着智慧火花的奇思妙想。

秦风和他的团队如此拼命,自然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和……担忧。

吴国栋校长几乎每天都要来实验室“视察”一趟,美其名曰“关心慰问”,实则是想第一时间掌握科研进展,顺便再“凡尔赛”几句。

“小秦啊,这是我特意让食堂王师傅给你炖的十全大补汤,你赶紧趁热喝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不能累垮了!”吴校长提着一个巨大的保温桶,不由分说地塞到秦风手里。

“还有啊,我听说你们最近在研究那个什么……材料的稳定性?我琢磨着,咱们学校后山不是有块风水宝地吗?要不,把你们那个超导体,埋到那里去,吸收一下天地灵气,日月精华,说不定……它自己就变稳定了呢?”

秦风:“……”校长,您这思路,比我还清奇啊!

李振华教授也隔三差五地来看看自己的得意弟子,每次来都免不了语重心长地叮嘱一番。

“秦风啊,科研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要注意节奏,别把自己逼得太紧了。稳定性和量产性的问题,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头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我知道了,李老师,您放心吧。”秦风嘴上应着,心里却在想:“不逼自己一把,怎么对得起系统给的S级能力和那几千万的积分呢?”

远在江南的父母,更是把秦风当成了重点保护对象。各种土特产、营养品,流水似的往燕京寄。张桂芬女士甚至还特意去庙里给秦风求了好几道“平安符”和“智慧符”,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一定要贴身带着。

秦风哭笑不得,但也知道这是父母的一片心意,只能乖乖照办。

至于302宿舍那三个活宝,更是把“秦风超导实验室”当成了自家后院,隔三差五就跑来“慰问”兼“捣乱”。

“疯子!我给你带来了我们家祖传的‘大力金刚丸’!据说吃了能增强材料的‘刚性’!你试试给你那个超导体喂几颗?”王浩然献宝似的拿出一个油纸包。

“老王你那是麦丽素吧!”陈凯无情地戳穿了他,然后从包里掏出一本《周易与宇宙物理》,一脸深沉地说道:“老秦,我最近研究了一下我们东方的古老智慧,发现你那个‘手性微生物催化’,跟《易经》里的阴阳五行,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啊!要不,你试试用八卦阵来优化一下反应釜的布局?说不定能产生奇效!”

李明博则是在一旁偷偷地用手机拍摄实验室里那些高精尖的仪器,准备发到朋友圈去炫耀,嘴里还振振有词:“疯子,你这实验室,简直比科幻电影里的还酷!等你的超导体搞出来了,能不能先给我做一个‘钢铁侠’战衣?我要求不高,能飞就行!”

面对这些“不靠谱”的关怀和建议,秦风也只能无奈地摇头苦笑。

但他知道,无论是领导的期盼,老师的叮咛,父母的牵挂,还是朋友的祝福,都是他前进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温暖与力量。

第299章柳暗花明!突破性的封装技术与催化剂改良!

“秦风超导实验室”的灯火,已经成为了燕京大学深夜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校园里的其他学子早已进入梦乡,或者在宿舍里开黑、追剧的时候,这里依旧人声鼎沸,仪器轰鸣,充满了科研攻关特有的紧张与亢奋。秦风,以及他那支平均年龄不超过三十岁的“青年近卫军”,正在为了攻克“燕京一号”室温超导材料的稳定性和量产性这两大世界级难题,进行着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

时间,在一次次失败的实验和一行行枯燥的数据中悄然流逝。转眼间,又是一个多月过去了。

材料稳定性攻关小组,由实验狂人李晓东挂帅。自从秦风提出了那个“给分子做精准手术”——即通过引入“锚定基团”来加固“燕京一号”有机分子链薄弱环节的设想后,李晓东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带领着他的组员们,一头扎进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化学反应和材料表面处理工艺的汪洋大海之中。

他们尝试了近百种不同的金属离子配位方案,从常见的过渡金属到稀有的贵金属,甚至连元素周期表上那些名字都念不顺口的镧系、锕系元素都没放过。结果……要么是引入的金属离子对超导性能产生了严重的毒化效应,要么就是形成的配位键不够稳定,在稍微苛刻一点的环境下就土崩瓦解。“秦头儿,这金属离子‘锚定’的路子,好像……有点悬啊!”李晓东顶着两个比熊猫还黑的黑眼圈,一脸沮丧地向秦风汇报,“我们试了这么多,最好的结果也只是让材料的稳定性提高了不到百分之十,而且还牺牲了百分之五的临界电流密度。这……这性价比也太低了!”秦风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失败数据,眉头也微微蹙起。

“物质重构原理”虽然能让他洞察到微观层面的结构变化,但如何将这种洞察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宏观调控手段,依然需要大量的试错和经验积累。“金属离子的引入,确实容易对有机体系的电子结构产生较大扰动。”秦风沉吟道,“看来,我们之前的思路,可能还是……太‘硬’了。我们需要一种更‘柔和’,也更‘智能’的保护方式。”就在这时,秦风的脑海中,学神系统那熟悉的淡蓝色光幕,突然闪烁了一下。

“叮咚!检测到宿主在“燕京一号”超导材料稳定性研究方面遭遇瓶颈,触发“黑科技灵感”辅助!”

“灵感提示:传统的材料封装,如同给鸡蛋穿上厚重的盔甲,虽然坚固,却也笨重,且容易产生界面应力。何不尝试一种“仿生”的思路?比如,某些深海生物的皮肤,既能承受巨大的水压,又能保持柔韧和透气……”

“仿生?深海生物的皮肤?”秦风的眼睛瞬间一亮!这个提示,如同在黑暗中划过的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他脑海中一片全新的区域!他立刻想到了自然界中那些神奇的生物保护机制。比如,荷叶表面的超疏水纳米结构,能够让水珠滚落而不沾湿;鲍鱼壳内层那“砖墙式”的微观结构,赋予了它超乎想象的韧性;还有……某些极端环境下生存的微生物,它们细胞膜表面的特殊糖蛋白涂层,能够有效地抵抗高温、高盐、甚至强辐射的侵蚀!

“对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用‘硬碰硬’的方式去保护‘燕京一号’呢?”秦风猛地一拍大腿,兴奋地说道,“我们可以借鉴自然界的智慧,为‘燕京一号’量身打造一层‘智能皮肤’!一层既能有效隔绝外界环境侵蚀,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原有超导性能的……有机惰性复合薄膜!”

“有机惰性复合薄膜?”李晓东听得一愣一愣的,“秦头儿,这玩意儿……靠谱吗?有机物保护有机物,听起来怎么有点像……自己给自己挠痒痒?”

“此有机非彼有机。”秦风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我设想的这种复合薄膜,将由多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机单体,通过精密的分子自组装技术,在‘燕京一号’超导材料的表面,原位聚合而成。”

“它将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特性:”

“第一,超致密性。通过控制单体的分子结构和聚合条件,我们可以形成一种孔径在纳米级别以下的超致密网络结构,能够有效地阻止氧气、水分子等小分子的渗透。”

“第二,化学惰性。构成薄膜的有机单体,本身必须具有极高的化学稳定性,不能与‘燕京一号’发生任何不良的化学反应,也不能在常见的酸、碱、有机溶剂等环境中发生降解。”

“第三,柔韧性与界面相容性。这层薄膜必须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能够适应‘燕京一号’在不同温度下的热胀冷缩,避免因界面应力过大而导致的开裂或脱落。同时,它与‘燕京一号’的界面结合,必须是化学键合或者强物理吸附,而不是简单的物理覆盖。”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电学绝缘性与低介电常数。这层薄膜本身必须是良好的电绝缘体,不能对‘燕京一号’的超导电流产生分流效应。同时,它的介电常数要尽可能低,以减小对库珀对的屏蔽效应,最大限度地保持‘燕京一号’原有的优异超导性能。”

秦风一口气说出了他对这种新型封装薄膜的四大核心要求,听得李晓东和周围的组员们目瞪口呆,心中却又燃起了新的希望。

“秦头儿,您……您这简直是要创造一种全新的封装材料啊!”李晓东激动地说道,“这……这技术难度,可比之前那个‘分子手术’还要大得多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秦风的眼中闪烁着挑战的光芒,

“难度大,才更有意思,不是吗?我相信,凭借我们实验室现有的设备和技术积累,再加上一点点……嗯,运气,一定能够攻克这个难关!”在秦风的亲自指导和“物质重构原理”的“上帝视角”辅助下,材料稳定性攻关小组立刻调整了研究方向,投入到了这种新型“有机惰性复合薄膜”的研发之中。他们筛选了数百种不同的有机单体,尝试了数十种不同的薄膜制备工艺——从传统的旋涂、浸涂,到更先进的化学气相沉积(CVD)、原子层沉积(ALD),甚至还有秦风从系统信息库里“借鉴”来的一些超前了好几代的“分子束外延自组装技术”。

失败,依旧是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