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学神系统:爆肝高考全科满分 > 第285章 系统辅助再升级!科研效率一日千里!

第285章 系统辅助再升级!科研效率一日千里!(1 / 2)

“秦风超导实验室”,PFL-001。

晨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在崭新得能反光的防静电地板上。空气中,新风系统正安静地输送着经过十几道过滤的洁净空气,温度和湿度被精确控制在最适宜精密仪器运行的范围。

实验室内,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

“晓东,A组的样品三号,在球差电镜下的微观形貌数据出来了没有?我需要对比一下它和二号样品在不同退火温度下的晶格缺陷密度。”秦风的声音从主控台传来,平静而清晰。他面前的超大曲面屏上,正显示着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和复杂的分子结构模型。

“秦头儿,马上就好!电镜那边刚完成扫描,数据正在上传到服务器!”负责实验操作的李晓东,顶着一头标志性的鸡窝头,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精神却异常亢奋。他一边在操作台前飞快地敲击着键盘,一边大声回应。

旁边,理论组的钱学海博士后,正带着几个博士生围在一块巨大的电子白板前,激烈地讨论着一个新提出的关于“有机声子辅助电子配对”的理论模型。白板上写满了各种复杂的公式和推导,看得人眼花缭乱。

“不对,钱博,这个格林函数的处理方式,如果考虑到有机长链分子的各向异性,可能会引入额外的散射项,导致计算结果与实验观测到的迈斯纳效应强度不符。”一位年轻的博士生鼓起勇气,指着白板上的一个积分公式说道。

钱学海扶了扶厚厚的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刀。他盯着那个公式看了足足半分多钟,眉头紧锁,似乎陷入了深思。

整个实验室,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超级计算机,每一个“部件”都在高速运转,协同工作。而秦风,无疑就是这台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

自从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秦风便展现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科研效率和创新能力。

这一切,自然离不开“学神黑科技系统”的强大辅助。

特别是那项S级的核心能力——“物质重构原理(初级)”,简直如同给他开启了上帝视角。

当他观察那些“燕京一号”超导材料的微观结构时,他的脑海中不再是冷冰冰的电子云图像和原子排布模型,而是一种更加鲜活、更加动态的“感知”。他仿佛能够“看”到那些有机大分子是如何扭曲、折叠,形成独特的纳米通道;他能够“感受”到电子在这些通道中是如何巧妙地避开晶格缺陷的散射,实现近乎完美的传导。

这种超越现有科学认知的直感,让他总能从一些常人根本不会注意到的细节中,发现问题的关键。

比如,前两天,李晓东的实验小组在尝试进一步提升“燕京一号”的临界电流密度时,遇到了一个瓶颈。无论他们如何优化材料的纯度、调整合成工艺的温度和压力,Jc值始终在某个数值附近徘徊,再也无法提升分毫。

团队里的几位资深研究员和博士后,包括经验丰富的李晓东在内,都认为这可能已经是该材料体系在当前制备工艺下的物理极限了。

“秦头儿,会不会是材料本身的能带结构就限制了库珀对的浓度上限?”李晓东有些沮丧地向秦风汇报,“我们尝试了十几种不同的掺杂元素,也调整了有机配体的官能团,但效果都不明显。”

秦风当时并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调取了所有相关的实验数据和电镜照片,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待了整整一个下午。

当他再次出现在实验室时,眼神中闪烁着一种洞悉一切的光芒。

“晓东,你们之前的思路,可能都陷入了一个误区。”秦风指着一张高分辨透射电镜照片上一个极其微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亮点”说道,“你们看这里,这个区域的有机分子链,似乎存在一种非常规的扭转角度。我怀疑,正是这种微小的结构畸变,在材料内部形成了一种‘电子陷阱’,限制了超导电流的进一步提升。”

“电子陷阱?因为这个几乎看不见的结构畸变?”李晓东和几位组员都惊呆了。那个“亮点”实在是太不起眼了,在以往的分析中,他们都下意识地将其归为样品本身的“噪点”或者电镜成像的“伪影”。

“是的。”秦风的语气却异常肯定,““物质重构原理”告诉我,物质的宏观性质,往往由其最细微的微观结构所决定。这个‘亮点’,可能就是那只煽动翅膀的蝴蝶。”

虽然团队成员们听不懂什么“物质重构原理”,但他们对秦风的判断,已经近乎盲从。

“那……那我们该怎么办?”李晓东急切地问道。

“很简单,”秦风微微一笑,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方案,“我们尝试在材料合成的最后阶段,引入一个特定频率的、低强度的超声波辐照。我推测,这个频率的超声波,能够有效地‘抚平’这种微观结构畸变,消除‘电子陷阱’。”

用超声波“按摩”超导体?

这个想法,实在是太……天马行空了!

如果不是秦风提出来的,换作任何其他人,恐怕都会被当成异想天开的疯子。

但既然是秦风说的,那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李晓东二话不说,立刻带领团队按照秦风的指示,改造了实验装置,小心翼翼地引入了超声波辐照。

结果……

当经过超声波“按摩”的新一批“燕京一号”样品进行Jc测试时,仪器屏幕上飙升的数值,直接让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

临界电流密度,在原有基础上,硬生生提升了百分之三十!

“卧槽!真的……真的提升了!秦头儿,你简直是神仙啊!”李晓东抱着新鲜出炉的数据报告,激动得差点给秦风跪下。

钱学海等理论组的人,在得知这个结果后,也是目瞪口呆。他们用尽了各种复杂的理论模型,都无法解释这种“超声波效应”。最后只能将其归结为秦风那“超越时代的科学直觉”。

而秦风,只是淡淡一笑,深藏功与名。

他知道,这正是“物质重构原理(初级)”小试牛刀的威力。这项能力,让他能够“看”到物质在微观层面最本质的相互作用和能量流转,从而找到那些隐藏在常规认知之外的“奇点”和“捷径”。

再加上系统赋予他的“超导理论精通(宗师Lv.1)”,更是让他如虎添翼。他对超导现象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所有物理学家的认知范畴。

因此,在“秦风超导实验室”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类似“奇迹”。

一个困扰了团队数周的技术难题,到了秦风手里,往往只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能找到突破口。

他提出的解决方案,常常匪夷所思,却又总能一针见血,直指核心。

团队成员们从最初的震惊、怀疑,到后来的钦佩、崇拜,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种近乎“盲目信任”的程度。

“听秦头儿的,准没错!”

“秦头儿说太阳是方的,那它一定有我们没发现的方形投影面!”

“跟着秦头儿干,诺贝尔奖指日可待!”

这些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话,成了实验室里最常听到的口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