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东西捻军(1 / 2)

对于赖文光而言,无论投身革命军或坚守天国阵营,核心诉求始终未变——唯有掌握实权,方能在各方势力间立足生存。

而任化邦、张宗禹、张禹爵、牛宏升等捻军势力,正是其构建权力根基的“基本盘”。

历史上,当陈得才于霍山黑石渡兵败僧格林沁,自尽身亡后,赖文光迅速整合残部与捻军各派力量,逐步凝聚成一支不容小觑的抗清武装。

然而,历史转折点在于,无论出于利益分配失衡,抑或战略路径分歧,捻军最终裂变为东西两部:

西捻军:战略西进与回民联合。

张宗禹、张禹爵率领部众向陕西转移,与当地回民势力形成“半联合”状态。

二者虽保持独立指挥体系,却在对抗清军的目标下协同作战,共同抵御左宗棠所率楚军的围剿。

西捻军以游击机动为战术核心,依托陕甘复杂地形,试图开辟新的反清根据地。

东捻军:坚守东部与淮军鏖战。

赖文光、任化邦、宋景诗则统领主力构成东捻军,持续于东部战场与李鸿章的淮军展开殊死较量。

东捻军以骑兵闪电突袭见长,通过“诱敌疲敌、伏击歼灭”的游击战法,曾于山东曹州重创僧格林沁部,斩杀主将僧格林沁,缔造太平天国末期最辉煌战役。

此后,东捻军以河南、山东为轴心,游走于清军防线之间,以运动战消耗淮军实力。

权力与裂变解析。

赖文光整合捻军后,势力版图横跨东西,但地理跨度与战略重心差异,催生了内部裂痕。

地理与资源争夺:东部富庶但清军重兵密布,西部虽贫瘠却战略空间广阔。

东西部首领对资源分配及主攻方向产生分歧。

战术理念分歧:张宗禹等倾向向西寻求回民同盟,开辟纵深战场;赖文光则主张依托东部民心基础,以速决战牵制清廷中枢。

寻找机会直击京城。

权力平衡博弈:赖文光作为整合者,需平衡各派利益。

东西分兵既是对抗清军压力的现实选择,亦暗含分化权力以防尾大不掉的考量。

最终,东西捻军虽战略目标各异,却共同书写了太平天国覆灭后捻军孤勇抗清的悲壮史诗。

赖文光以权力为轴心整合势力,又以战略裂变延续抗争,其抉择背后,折射出晚清乱世中革命者于生存与理想间的艰难平衡。

很明显,赖文光对于兵围京城的战略计划可谓是野心勃勃、念念不忘。

然而,要实现兵围京师这一战略目标,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拥有足够的兵力。

可问题在于,自从陈得才率领大军前往汉中之后,赖文光不仅失去了大量的精壮士兵,还将他们全部交给了陈扶昊。

这其中,甚至包括了三王蓝成春、梁成富和邱远才所率领的部队。

如今,赖文光手中虽然还有七万大军,但这七万大军实际上是他通过计谋才得以从革命军的掌控中脱离出来的。

尽管表面上看,这七万大军已经摆脱了革命军的控制,但实际上,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赖文光被革命军封为军长,而陈得才则被封为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