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斩的马蹄踏过洛水西岸的官道时,暮色正浓。风卷着细碎的蝗尸掠过车辙,落在他的甲胄上,留下点点土黄色的印记——那是荥阳城外药田的残骸,三天前还绿油油的甘草田,如今只剩光秃秃的茎秆在风中摇晃,像无数双干枯的手伸向天空。
“将军,前面就是荥阳城门了。”护卫队长赵武勒住马,指着前方昏暗中的城楼。城楼下方,隐约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农户蹲在路边,怀里抱着空空的药篓,眼神茫然地望着往来的车马。秦斩眯起眼,注意到城门口的守军比往日多了两倍,手里的长戈都握得紧紧的,显然还在戒备前几日的哄抢风波。
他翻身下马,刚走到城门口,荥阳郡守周苛就带着人迎了上来。周苛的官服上沾着泥点,眼眶通红,见了秦斩,忙拱手道:“秦将军,您可算来了!医署的药材储备库昨天又被围了,百姓们怕断药,都想多抢些回去,属下派了兵才守住,可这样不是办法啊!”
秦斩没急着回应,而是跟着周苛往储备库走。路上,他看到街边的医馆大门紧闭,门板上还留着被砸过的凹痕;几个医署的弟子正蹲在墙角,给受伤的农户包扎伤口,弟子们的衣袖上,沾着草药汁和泥土。“医馆的人呢?”秦斩问。
“都在储备库里清点药材,”周苛叹了口气,“荥阳县丞昨天统计过,库里只剩三百斤麻黄、两百斤甘草,连治风寒的基础药方都配不齐了。今天一早,城郊有个村正来求药,说村里十几个老人得了风寒,要是再没药,怕是熬不过这几天。”
说话间,两人到了储备库。库房的大门用粗木杠顶着,几个守军正守在门口,见到秦斩,都挺直了腰板。秦斩推开大门,一股草药的干香混杂着灰尘的味道扑面而来。库房里,十几个医署弟子正围着一堆竹简忙碌,素问派来的弟子林墨见了秦斩,忙放下手里的账册迎上来:“将军!您来了!这是各乡医点报上来的需求,光荥阳周边就需要五百斤麻黄、三百斤甘草,可库里的存药,连一半都不够。”
秦斩接过竹简,借着库房里的烛火翻看。竹简上的字迹密密麻麻,每一条需求后面都画着“急”字,有的甚至还标注着“已断药三日”。他指尖在竹简上顿了顿,抬头对林墨说:“去把荥阳县的百姓都召集到城外的空场,就说本将军有话要讲。另外,让医馆的人先配出五十副风寒药,送到城郊那个村子去,先解燃眉之急。”
林墨应声而去,周苛有些犹豫:“将军,百姓们现在情绪不稳定,要是召集起来,万一再闹起来……”
“不闹清楚,才会一直闹。”秦斩语气平静,“他们怕断药,咱们就告诉他们,药材什么时候到、从哪里来、怎么分,让他们心里有底。”
半个时辰后,荥阳城外的空场上挤满了百姓。夕阳的余晖洒在人群上,大家的脸上都带着焦虑,窃窃私语声此起彼伏。秦斩走上一个土台,身后跟着周苛和几个医署弟子,他环顾四周,声音洪亮地开口:“乡亲们,本将军知道大家怕断药,也知道这蝗灾让大家苦了。但请大家放心,陛下已经下了旨,大秦的药材贸易网会全力调运药材,不出十日,第一批药材就会送到荥阳。”
人群里立刻有人喊道:“将军,这话当真?要是十日不到,家里的老人孩子要是病了,可怎么办啊!”
“当真。”秦斩从怀中掏出一卷地图,展开给众人看,“大家看,这是大秦的药材贸易路线——北边,咱们用粮食和草原部落换麻黄、黄芪,草原的使者已经在送药材的路上了;南边,江南的药材商按去年签的‘保供契’,正把黄连、茯苓往这边运,走海路,比陆路快半月;另外,巴蜀的药材也会走栈道过来,专补咱们中原的缺口。”
他指着地图上的红点,继续说:“从今天起,荥阳的药材储备库会每天公示存药数量和分配计划,优先给老人、孩子和重病患者发药,每个乡医点都会安排弟子值守,大家有需求,直接去医点登记,不用抢,也不用急。要是有人敢囤积药材、哄抬药价,廷尉府会严办,绝不姑息!”
人群里的窃窃私语渐渐停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走上前,颤声问:“将军,那咱们的药田……还能种吗?要是今年绝收,明年可怎么办啊?”
秦斩看向老人,语气软了些:“医署的素问副署长已经培育了抗蝗的药材种子,等蝗灾过了,会派弟子来教大家种植,朝廷还会给种药材的农户发粮种补贴,绝不会让大家白忙活。”
老人点了点头,对着秦斩作了个揖,人群里也响起了零星的掌声。周苛看着眼前的场景,悄悄松了口气——他之前还担心百姓不相信,没想到秦斩几句话就稳住了人心。
等百姓散去,秦斩立刻让周苛安排人加固储备库,又让林墨统计荥阳周边各乡的药材缺口,务必在当晚把明细报给他。做完这些,他才回到周苛安排的驿馆,刚坐下,驿站的吏员就送来一封来自咸阳的急信——是素问写的,信里说北地郡的药材缺口比预想的还大,医署的存药只能撑五天,让他尽快协调草原的药材。
秦斩捏着信纸,眉头微蹙。他知道草原部落的情况,去年雪灾过后,部落的粮食一直不够,这次用粮食换药材,对方肯定愿意,但运输路线是个问题——从草原到北地郡,要经过匈奴游骑经常出没的区域,万一药材被劫,北地郡就真的没救了。
“赵武!”秦斩喊了一声,护卫队长立刻进来,“你带两百精锐,连夜赶往雁门郡,和雁门都尉汇合,让他派一队骑兵护送草原的药材运输队,务必确保药材安全到北地郡。另外,告诉草原的使者,要是他们能多调些麻黄,朝廷可以多给三成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