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不是游客,而是参与者,是这场文明交响的一个音符。
我写下:“卢浮宫阿布扎比,是沙漠里升起的灯塔,用沉静、包容、兼容的方式,照亮了人类过去与未来的通道。”
展馆深处,一幅幅来自战火中保存下来的画作、一段段孤岛中传来的文明回响,令我久久伫立不动。在那里,我望见了人类苦难之后的坚持,也望见了文明相遇时的喜悦。我心中一阵炽热,仿佛看见无数双手正试图拉近彼此的距离——无论来自黄河还是尼罗河,来自两河流域还是恒河平原。
第二天,我去参观了阿布扎比的民俗村。这是一片位于海湾边的传统聚落复原地,渔网、风塔、手工艺人都真实再现了阿联酋从前的样貌。
在一个小小的展室里,我遇到了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船匠,他正在修复一艘传统的多瑙船。他告诉我:“在我们发现石油之前,是珍珠养活了我们的家庭。现在石油是国家的血液,但珍珠仍是我们的心脏。”
他说着,将一颗天然珍珠放进我手心,那是一颗不规则却晶莹剔透的海之果实。“这不是财富,这是祖父的汗水。”他说。
我写下:“真正的宝藏,不藏在银行与石油桶中,而在一个老者手心的回忆里。阿布扎比的前世今生,被这颗珍珠默默承载。”
当我在黄昏时分回到市区,站在滨海大道边远望,城市已被金色的霞光轻轻染上。风轻,水缓,远处的国家大剧院轮廓如诗,连空气中都透出一股岁月静好的余韵。
我坐在椰林下的一张长椅上,身边是一对年轻父母正在教孩子写字。阳光从椰影间洒落在他们的纸页上,像是在记录一种无声的传承。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安宁——这座城市的节奏,不是快与慢,而是沉稳与厚重。
不远处,一位穿深蓝制服的清洁工蹲在水池边洗手,他的动作慢而仔细。我注意到他洗完后静静坐在池边,望着水面出神。我仿佛看到,他并非只是某个岗位上的一员,而是这个城市秩序与尊严的一部分。他不急,他也不喊,他用一种最本真的方式参与着这座城市的呼吸。
我合上《地球交响曲》的这一章,不带震撼,不存喧嚣,只带一口长长的深呼吸。阿布扎比让我学会了如何与时间做朋友,与传统共存,与未来和平相处。
我写下最后一句话:“阿布扎比不在呼唤世界注视它,而是在世界沉默时,默默注视世界。”
翻开下一页,我将继续向北前行,那是一片既传统又文学的土地,一座沙漠里的文化酋长国。
沙迦——那是书籍与清真寺并肩的城市,是风沙中最温柔的诗,是不争之地的坚定回响。
沙迦,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