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窗外,番禺的田野和厂房不断向后退去。
她拿出梁文浩给她的那张名片,又看了看自己手里攥着的、写着陈老板电话的笔记本。
一个在港岛,一个在番禺。
两个毫无关联的人,却被母亲的一张无形大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而自己,就是这张网中心的一个关键节点。
她忽然不觉得彷徨了,也不再纠结于自己的成功里,到底有多少是母亲的功劳。
她是赵淑芬的女儿。
这是她的背景,也是她的底气。
就像母亲说的那样,把自己的专业,做到极致。
回到工作室,天色已经擦黑。
赵小丽没有开灯,她在黑暗里站了一会儿,让自己的心彻底沉静下来。
然后,她走到书桌前,打开台灯。
橘黄色的光芒,照亮了一方小小的天地。
她没有去碰那些设计稿,而是从行李箱里,拿出了那个装着靛蓝色布料的纸袋。
她将布料展开,铺在桌上。
在灯光下,布料的纹理清晰可见,散发着植物染料特有的清香。
梁文浩送她这块布料时,大概也没想到,她这么快就找到了源头,并且谈下了初步合作。
她拿出纸笔,开始梳理思路。
报告的框架,梁文浩已经给过她方向。
市场预测、成本估算、设计风格定位。
现在,她要往这个框架里,填充最扎实的内容。
她先写下了“供应商”一栏:德昌纺织厂,陈老板。
合作模式:首批三百米起订,市场价,三个月后视销售情况,洽谈独家合作协议。
写完这一条,她停下笔。
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和梁文浩的合作,与自己和陈老板的合作,何其相似。
都是先拿出实力,证明自己的价值,然后再去谈下一步。
这个世界,终究是靠实力说话的。
她的斗志被彻底点燃了。
她打开另一个笔记本,开始飞快地书写。
关于市场,她回忆着在港岛看到的种种,结合内地刚刚萌芽的时尚意识,分析着年轻消费群体的心理。
关于成本,她根据陈老板的报价,以及自己对辅料、人工的了解,开始做初步的核算。
关于设计,她脑海里那些已经成型的草图,此刻变得更加具体。
她甚至开始构思第一季的系列名称,以及每一件衣服背后的故事。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工作室里只有她敲击计算器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她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饥饿和疲惫。
直到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尖锐的铃声划破了深夜的寂静。
赵小丽被吓了一跳,才发现窗外已经一片漆黑。
她看了一眼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的港岛号码。
她心里一动,接起了电话。
“喂,你好。”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熟悉又略带笑意的声音。
“报告写得怎么样了,赵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