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各种类别的工坊、各州郡的一品天下赚的利润,自然全部进入了国库。
如果不是如此,朝廷哪来的钱在各地购买了海量的赈灾物资?
没错,“四年六灾”中,从各地调拨的赈灾物资,都是出自各地的“三库”,而三库中的物资,是朝廷出钱买下来的。
不买不行呀。
农庄的田产属于半公半私。
说是半公,是因为必须遵行官府的规定:土地为朝廷所有,任何人不得买卖。
说是半私,使用土地之人,只需要缴纳田税,其他收成皆归农庄所有。
可粮食大丰收,粮食多出来了怎么办?
每年秋收时,都有仓署之人在各个农庄收购农庄的余粮和各种农副产品,农庄只留下按人头分配的定额口粮,并由农家乐负责发放。
也就是说,农家乐还要帮着农户存储一年的口粮。
当然,朝廷还会通过农家乐售卖粮食。
毕竟总会有大肚汉,定量分配的粮食不够吃,自然就需要从农家乐再买一些回来。
不过,在“三库”大量购买粮食的,还是那些私家商号。
他们在“三库”买了粮食,然后便转卖到大漠、西域、交州和益州。
另外,朝廷只宣布了与江东、江南断绝商贸往来,可没宣布与交州、益州断绝商贸往来。
商队入益州,走的是褒斜道和上庸道。
这些年,朝廷一直在修葺褒斜道和上庸道,过路的商队只需要缴纳一点微薄的“修路费”,便可畅通无阻。
交多少?在这两条道上,每辆马车,无论载重多少,均只需缴纳十枚五铢钱。而且还只是车马需要缴纳,行人则免费。
这些年来,上庸道和褒斜道修葺的进程,已经开始逼近汉中郡了。
其中的上庸道,由于没有栈道,所以修的还都是柏油路。
褒斜道就没有办法了,因为褒斜道有太多险峻的地段都是需要栈道来连接,不容易修柏油路。
有了柏油路的便利,那些想入益州做生意的商号,自然愿意缴纳那一点“修路费”。
他们的商品,在大汉内部是赚不到钱的,只有在益州、交州、大漠、西域,才能赚到钱,而且赚得还不少。
可前往益州能走上庸道和褒斜道,那他们是如何前往交州的呢?
用海船,走海路。
可见,只要有利益,商人是真的拼呀。
扯得太远了。
还是回到巡视车队吧。
每日,荀彧除了给蔡成讲解这些年的事情之外,还利用午餐、晚餐时间,向那些前朝旧臣介绍着大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让他们也知道了,大汉北方当前到底富裕到了一个什么程度。
不是国富,也不是民富,是全富。
以荀彧的说法,大汉北方所有世家大族,当前的生活都要比过去好上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