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规则之争(1 / 2)

联邦三十八年六月,明国松京城的工业协会会议室里,七八个厂主围着长桌,面前摊着劳动国际新发布的《设备维护通用规程》。最上面的条款用红笔圈着:\"关键设备的维护记录须由工人代表与技术主管共同签字确认\"。

城西纺织厂的刘老板把规程拍在桌上:\"这是要把我们当傻子耍。工人懂什么维护?他们连轴承型号都认不全。\"

周启元坐在角落,手里转着茶杯。他的纺织厂上个月废品率降到了百分之三,比协会平均水平低一半,但这话他没说。

\"虞国就是想借这个拿捏我们。\"有人接话,\"上个月我让工头改了几台织机的转速,监督小组跑去举报,说违反规程。结果呢?产量反而高了。\"

众人七嘴八舌地附和。有人说要联合起来不承认这个规程,有人提议自己搞一套标准,还有人提到宁国造船厂的张厂长——听说他偷偷换了监督小组的记录本,把不合格的焊缝改成了合格。

周启元起身要走,被刘老板拉住:\"你别急着走。你那套'工人监督'不是挺管用吗?要不你去跟朱昭熙说说,让她放宽点条件?\"

\"我不去。\"周启元甩开他的手,\"你们要是觉得规程不好,自己去谈。我厂里的工人还等着领这个月的质量奖金。\"

他走出会议室时,听见身后有人骂:\"这家伙就是被虞国收买了。\"

三天后,明国工业协会发布了《工厂自主管理条例》,里面把劳动国际规程里的\"共同签字\"改成了\"由厂主指定人员审核\"。刘老板带着条例去见朱祁钧,说这是\"结合国情的改进\"。

朱祁钧翻了两页,问:\"你们跟工人商量过吗?\"

\"商量什么?\"刘老板说,\"他们懂什么?我们是为了工厂好。\"

朱祁钧没再说话,在条例上盖了章。他心里清楚,这些厂主怕的不是规程,是工人手里的权力。但眼下明国的工业产值刚有起色,他不想把关系闹僵。

消息传到松江府纺织厂时,王顺正在给织机换齿轮。监督小组的小李跑过来,手里捏着协会的条例:\"周厂长,他们把我们的签字权给取消了。\"

王顺手里的扳手掉在地上。他捡起条例,手指划过\"厂主指定人员\"几个字,突然笑了:\"他们改他们的,我们干我们的。\"

他让小李把最近一周的维护记录抄下来,贴在车间门口。记录上不仅有工人的签字,还有每台机器的实际运行数据。比如三号织机,按规程应该每两天加一次油,但他们发现三天加一次更合适,数据里写得清清楚楚。

工人路过时都会看两眼。有人说:\"厂主改条例有什么用?机器骗不了人。\"

没过多久,刘老板的纺织厂出了问题。他按新条例取消了工人签字环节,让自己的侄子审核维护记录。那侄子根本不懂技术,连齿轮磨损到什么程度该换都不知道。结果一台织机的主轴烧了,连带烧坏了旁边三台机器,损失比一个月的利润还多。

刘老板想瞒着,却被厂里的工人捅到了劳动国际。老顾正好在松江府,立刻带着王顺去查。车间里,烧坏的机器还堆在角落,刘老板的侄子正指挥人往废料堆里扔。

\"这是怎么回事?\"老顾问。

刘老板支支吾吾地说:\"是机器老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