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明国心思(2 / 2)

指挥使递上密报:"殿下还是在基层做事。"

朱祁钧盯着照片看了许久。这个儿子是他送到虞国的"观察员",名义上参与虞国皇位继承人的竞争,实则是要亲身体验虞国的制度。

从传回的消息看,效果远超预期——皇三子已经成熟稳重了很多。

这让他想起自己的五个儿子。除了在虞国的皇三子,其余四人分别掌管京营、江南税赋、北方边军和宗人府。

每个人都有支持者:皇长子背后是军功集团,皇次子依附江南士绅,皇四子与边将关系密切,皇五子则得到宗室拥护。这种派系分割是朱祁钧刻意为之,他需要在平衡中观察谁能真正驾驭这个畸形的国家。

"把四位皇子的近期政绩拿来。"他下令。

皇长子的卷宗里,记录着京营换装新式火枪的进展,但附注明示"射程较虞国陆军装备短五十步,故障率高两成";皇次子的税赋改革虽使江南税收增加,但引发了三次商帮罢市。

皇四子在北方边军推行的"屯田新政",因军官侵占土地而收效甚微;皇五子负责的宗室改革,仅削减了三成俸禄便因阻力太大而停滞。

朱祁钧将卷宗一一摞起,指尖在最上面的卷宗上停顿。虞国的筛选标准突然在脑中清晰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制度的理解深度,跨派系协作的手腕。这些恰恰是他的儿子们最欠缺的。

"也许真该试试另一种法子。"他自语。明国的嫡长子继承制延续了三百年,但历史证明,按出身定储君,往往选出的是庸才。朱昭熙那种从基层筛选、在实践中淘汰的模式,看似冒险,却能确保最终站在顶端的人具备真才实学。

他走到书架前,取出一本泛黄的《皇明祖训》。翻开"立储"篇,"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字样映入眼帘。

这是明国的立国根基,也是束缚改革的枷锁。朱祁钧突然想起朱昭熙曾说:"制度不是祖宗定下的死规矩,是活的,要跟着时代变。"

"传旨。"他转身对指挥使说,"命皇长子前往江南制造总局,协助解决锅炉钢国产化问题,为期一年,不得调用京营资源。

皇次子调任北方护林总管,负责燕山区域的林木养护,所需经费自行筹措;皇四子去苏州府处理工厂占地纠纷,限三个月内拿出方案,不得依靠军队镇压;皇五子继续推进宗室改革,但要拿出具体的产业转型计划,让宗室子弟自食其力。"

指挥使愣住了:"陛下,这样会不会..."

"照办。"朱祁钧打断他,"告诉他们,谁能解决实际问题,谁就能在朕这里拿到更多筹码。"

他没有明说这是一场"养蛊",但每个儿子的任务都直指明国的核心困境——技术瓶颈、生态保护、社会矛盾、体制僵化。能在这些泥潭中趟出一条路的人,才配得上继承这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