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理论科学(1 / 2)

这个结论解释了蒸汽机效率的瓶颈——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只有一部分能转化为机械功,其余部分必然以其他形式耗散。

基于此,詹铁娃提出了提高效率的具体路径:增加锅炉压力(从原来的8大气压提升至12大气压),减少气缸散热(采用石棉保温层),改进冷凝器设计(降低排气温度)。

这些措施在新型蒸汽机上应用后,热效率从8%提升至14%,虽然仍远低于后世水平,但在当时已是革命性的进步。同泽钢铁厂的动力车间采用新机型后,每月节省的煤炭足以供应三个中型农庄的全年用度。

詹铁娃并未止步于此。他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的能量转化规律,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雏形:“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这条规律直接指导了制冷机的研发——虞国的食品加工厂首次实现了肉类的低温储存,保质期从3天延长至20天。

在他的推动下,蒸汽机的标准化生产成为可能。詹铁娃主持制定的《蒸汽机制造标准》,详细规定了37项核心参数:气缸直径的允许误差(±0.05毫米)、活塞与缸壁的配合间隙(0.12-0.15毫米)、阀门开启的时间精度(误差不超过0.02秒)。

这些标准的推行,使蒸汽机的故障率从23%降至5%以下,为工业化的铺开奠定了基础。

与刘敦、詹铁娃的研究相呼应,刘希望在化学领域的突破,彻底终结了武洲学者们提出的“燃素说”的统治。

作为蒸汽机项目组的副总工程师,他的工作聚焦于锅炉燃料的燃烧效率,却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个与传统理论相悖的现象:煤炭燃烧后,剩余灰烬的质量远小于原煤,但若将燃烧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总质量反而增加了。

这个发现促使他重新审视“燃素说”,该理论认为,燃烧是物质释放“燃素”的过程,质量减少是因为燃素逸出。刘希望设计了密闭燃烧实验:将定量的木炭放入密封容器,加热至燃烧,同时测量容器内气体的变化。

结果显示,容器内的“固定空气”(即二氧化碳)含量显着增加,且增加的质量恰好等于木炭减少的质量与消耗的“活空气”(即氧气)质量之和。

基于此,他提出了“燃烧的氧化理论”:“燃烧并非释放燃素,而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物的过程。”这个理论不仅解释了质量变化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为冶金和化工生产提供了科学指导。

在炼铁领域,传统的“木炭还原法”被重新优化。根据氧化理论,刘希望计算出“铁矿石与焦炭的最佳配比”:每百公斤铁矿石需搭配28公斤焦炭,才能确保氧化铁被充分还原,同时避免碳过量导致生铁含碳量过高。

这一配比使高炉的出铁率提升了15%,焦炭消耗降低了12%。

在制碱工业中,氧化理论的应用更为直接。刘希望指导化工厂用“氯碱法”生产纯碱:通过电解食盐水,生成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再用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制取碳酸钠。

这套工艺相比传统的“草木灰提取法”,产量提升了近百倍,且纯度达到99%,为玻璃、肥皂等工业提供了充足原料。

同属项目组的薄希儿,则在气体研究方面填补了理论空白。他的工作始于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蒸汽机的气缸内,蒸汽压力的变化与温度、体积的关系总是难以预测,导致活塞运动不稳定。

为了找到规律,薄希儿设计了一套气体实验装置:用一个带有活塞的玻璃气缸,精确控制温度和体积,测量不同状态下的气体压力。经过上千次实验,他总结出三条基本定律:

“薄希儿第一定律”:在温度不变时,气体的压力与体积成反比。这条规律直接应用于蒸汽机的气缸设计,工程师们据此计算出最佳压缩比,使蒸汽的膨胀效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