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1967年时空科技大学,校园里的银杏叶刚染上浅黄,教学楼的公告栏前围满了新生。公告栏上,“时空科学与工程”“时空信息技术”“时空生态保护”等新专业的课程表格外醒目,不少学生拿着课程介绍手册,兴奋地讨论着。江浅穿着简约的职业装,和学校的教务主任李教授一起走在校园里,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笑着说:“咱们推动各时空院校开设时空科技相关专业才两年,报考人数就翻了三倍,看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投身时空科技领域了。”
李教授点点头,指着不远处的实验室大楼:“为了让学生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我们不仅更新了课程体系,还建了12个现代化实验室,里面的设备都是和时空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发的。就拿‘时空能量模拟实验室’来说,学生能在里面模拟不同时空的能量波动,比单纯在课堂上听课直观多了。”两人走进实验室大楼,二楼的“时空能量模拟实验室”里,大二学生小宇正和同学围着一台巨大的模拟设备忙碌。设备中央的透明容器里,淡蓝色的“时空能量流”在磁场作用下不断变换形态,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能量密度、波动频率等数据。
“小宇,你们现在在做什么实验?”江浅走上前问道。小宇转过身,脸上带着些许兴奋:“江老师,我们在验证‘时空能量守恒定律’——通过调整磁场强度,观察能量流的变化,看看是否符合理论计算值。刚才我们发现,当磁场强度达到1.2t时,能量波动频率会出现异常,和课本上的结论不太一样,正在找原因。”一旁的指导老师王博士补充道:“这就是我们推行的‘问题导向式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老师在课堂上单向灌输效果好得多。上周小宇他们还通过实验,改进了课本上的能量计算公式,得到了研究院专家的认可。”
除了高校,各时空的职业院校也结合自身特色,开设了实用性强的时空科技相关专业。1913年的序能职业技术学院,就开设了“时空农业技术”“序能设备维护”等专业,课程设置以实践操作为主。在学院的“序能设备实训车间”里,学生们正在学习维修1913年常用的“地脉能量监测仪”。老师周师傅拿着一台故障仪器,向学生们讲解:“大家看,这台仪器之所以无法显示数据,是因为内部的‘序能感应芯片’受潮了。咱们1913年的环境潮湿,芯片很容易出问题,所以维修时不仅要更换芯片,还要在外壳加一层防水涂层。”
学生阿明拿着工具,小心翼翼地拆开仪器外壳,按照周师傅的指导更换芯片。他以前是村里的普通农民,听说职业院校开设了时空农业相关专业,特意报名入学。“周师傅,更换芯片后,怎么判断仪器是否恢复正常?”阿明问道。周师傅笑着说:“咱们可以用‘序能校准仪’测试——把校准仪和监测仪连接,输入标准能量参数,如果监测仪显示的数据和校准仪一致,就说明修好了。以后你们在村里给农户修设备,这招特别实用。”阿明按照方法操作,当看到两台仪器显示的数据完全一致时,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太好了!以后我就能帮村里修设备,再也不用跑几十里路找专家了。”
为了让学生能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各院校还积极与时空科学研究院、跨时空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1967年的时空科技大学,就和“时空造物”公司合作,开设了“校企联合培养班”,学生大三、大四可以到企业实习,参与实际项目研发。在“时空造物”公司的研发车间里,实习学生莉莉正跟着工程师参与“智能序能家具”的设计。“莉莉,你之前在学校设计的‘序能办公桌’方案很有创意,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个‘时空能量无线充电’功能,让手机放在桌面上就能自动充电。”工程师对莉莉说。
莉莉眼睛一亮:“这个想法太好了!我在学校的‘时空无线传输实验室’做过相关实验,只要在桌面嵌入‘序能接收线圈’,配合手机壳上的‘发射线圈’,就能实现无线充电。我现在就去画设计图!”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莉莉参与设计的“智能序能办公桌”成功量产,推向市场后很受欢迎。“这次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比如如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设计,如何和生产部门沟通协调。”莉莉感慨地说,毕业后她顺利入职“时空造物”公司,成为一名正式的设计师。
除了培养应届生,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还包括针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项目。江浅推动成立了“时空科技继续教育学院”,开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课程,涵盖时空科学理论、技术应用、管理运营等多个领域,满足不同在职人员的学习需求。在1938年的战后重建区,“时空科技继续教育学院”的流动教学车定期开展线下培训,为当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基层干部传授时空科技知识。
这天,教学车里坐满了学员,来自1938连市政部门的老张正在认真听课。老师正在讲解“时空能量在建筑修复中的应用”,屏幕上展示着1913年古镇修复和1967年城市建筑加固的案例。“大家看,1913年修复古建筑时,用‘序能加固技术’替代了传统的砖石加固,不仅保留了建筑原貌,还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咱们重建区有很多老建筑,也可以采用这种技术。”老师说。老张举手提问:“老师,这种技术操作难不难?我们部门的人以前都没接触过,能学会吗?”老师笑着说:“放心,我们的课程都是‘零基础入门’,还配套了实操培训。下周我们会带大家去现场,手把手教你们使用‘序能加固仪’,保证每个人都能学会。”
线上课程则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在职人员受益。1913年山区的村医王婶,通过手机下载了“时空科技继续教育学院”的App,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时空能量在基层医疗中的应用”课程。课程里,老师详细讲解了如何使用“简易序能理疗仪”治疗常见的关节炎、腰肌劳损等疾病,还配有实操视频。“以前村民们有这些慢性病,只能靠吃药缓解,现在我学会了用理疗仪,已经帮好几个老人减轻了疼痛。”王婶开心地说,她还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其他村医,让更多人受益。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体系还建立了“人才评估与认证机制”。学员完成课程学习后,需要通过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才能获得相应的认证证书。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职业能力,为企业用人和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参考。1967年的“跨时空能源科技”公司,就将时空科技认证证书作为技术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我们公司有30%的技术人员通过继续教育获得了高级认证,他们在工作中表现突出,很多人都成为了项目负责人。”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说。
经过几年的发展,时空科技人才培养体系逐渐成熟,为时空科技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在1967年的时空科学研究院,30%的科研人员是各院校时空科技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在1913年的农业产区,80%的农技人员接受过时空农业技术培训;在1938年的战后重建区,大部分工程技术人员掌握了时空科技在建筑、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技能。
在一次“时空科技人才发展论坛”上,江浅看着台下来自各时空的优秀人才代表,感慨地说:“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时空科技持续发展的基石。从高校的理论教学到企业的实践锻炼,从应届生培养到在职人员提升,我们构建了一条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未来,我们会继续优化体系,培养更多既懂理论又懂实践、既扎根本土又具备国际视野的时空科技人才,为时空科技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夕阳下,1967年时空科技大学的校园里,学生们还在实验室里忙碌,图书馆里坐满了认真学习的身影;1913年的序能职业技术学院,实训车间里传来阵阵设备运作的声音;“时空科技继续教育学院”的线上课堂,还有无数在职人员在认真听课。这些场景,共同描绘出时空科技人才培养体系蓬勃发展的画卷,也预示着时空科技领域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