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时砂遗楼 > 第806章 跨时空企业的兴起与发展

第806章 跨时空企业的兴起与发展(1 / 1)

初夏的1967年产业园区,“时空造物”公司的厂房里机器轰鸣,却不见传统工厂的喧嚣拥挤。生产线一侧,1913年的老木匠周师傅正带着徒弟,用刻刀在桃木原料上雕琢传统纹样;另一侧,1967年的工程师小李操控着自动化设备,将雕琢好的桃木与碳纤维材料精准拼接。这座由江浅牵头促成、融合1913连传统工艺与1967年先进制造技术的跨时空企业,成立仅一年,便凭借兼具古韵与创新的产品,在各时空市场站稳了脚跟。

“周师傅,您看这批‘序能桃木茶具’的纹样,自动化雕刻机按照您的设计稿复刻,误差能控制在0.1毫米内,效率比纯手工提高了10倍!”小李拿着刚下线的茶具,向周师傅展示。周师傅戴上老花镜,仔细抚摸着茶具上的“地脉符文”闻样,眼中满是赞叹:“没想到机器能把咱们老手艺的精髓刻得这么到位!以前纯手工做一套茶具要三天,现在一天就能出五十套,还能保证每套都一模一样。”小李笑着回应:“这就是跨时空合作的优势!咱们用1913年的工艺打底,1967年的技术提效,才能让传统手工艺品走进更多家庭。”

“时空造物”的核心产品“序能系列”,正是依托这种模式研发而成。以畅销的“序能桃木书桌”为例,桌面采用1913年雾灵山的百年桃木,经传统工艺处理后防虫防潮;桌腿融入1967年的碳纤维材料,轻便且承重性强;桌底暗藏微型序能装置,能释放微弱能量缓解疲劳,特别受学生和办公人群青睐。在产品发布会现场,来自1938年的经销商王老板一口气签下500套订单:“这书桌既有老桃木的质感,又有现代设计的实用,我们那边战后重建,学校和办公楼都需要这种好产品,肯定能卖爆!”

除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制造的融合,跨时空企业还在能源、农业等领域崭露头角。“跨时空能源科技”公司整合1913年的地脉序能技术、1938年的战地能量回收经验与1967年的智能储能技术,研发出“多源序能储能设备”。在1938年的战后工业区,该公司建设的储能电站正为周边工厂和居民供电。“这套设备能同时吸收地脉序能、工业余热和太阳能,就算遇到极端天气,也能稳定供电三天以上。”公司技术总监、1967年的能源专家张工,向1938年的工业区负责人介绍,“以前你们靠柴油发电机供电,又贵又污染环境,现在用我们的设备,电费能降低40%,还能减少碳排放。”负责人看着监测屏上稳定的供电数据,激动地说:“有了这设备,咱们工业区再也不用怕停电了,还能为环保出份力,真是一举两得!”

跨时空企业的兴起,还带动了人才的跨时空流动与合作。“时空造物”公司设立了“工艺传承工作室”,邀请1913年的木雕、剪纸、苏绣等非遗传承人担任技术顾问,同时从1967年的设计院校招聘年轻设计师,形成“老带新”的人才培养模式。23岁的设计师小林,刚入职时对传统工艺一窍不通,在周师傅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桃木雕刻的基本技巧。“周师傅教我,雕刻纹样不仅要好看,还要符合地脉能量流动规律,这样才能让序能装置发挥最大效果。”小林拿着自己设计的“时空瑞兽”桃木摆件说,“现在我设计的产品,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加入了现代审美,很受年轻消费者喜欢。”

为了促进人才交流,各跨时空企业还联合成立了“跨时空人才联盟”,搭建线上招聘与培训平台。1913年的年轻工匠阿明,通过平台应聘到“跨时空农业科技”公司,负责序能农具的研发。“以前在村里,只会跟着父亲做传统农具,来到公司后,1967年的农业专家教我用计算机设计图纸,还带我去现代农业基地参观,眼界一下子开阔了。”阿明说,他研发的“智能序能犁”,能根据土壤情况自动调节耕作深度,已在1913年和1938年的农村推广使用。

跨时空企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不同时空经济模式的融合。1913年以小农经济为主,缺乏规模化生产;1938年处于战后重建,工业基础薄弱;1967年则是高度市场化的经济模式。跨时空企业将1967年的市场运作经验引入1913年和1938年,帮助当地建立产销体系。“时空造物”在1913年的苏州开设了“时空文创体验店”,采用“前店后厂”模式,游客既能参观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又能现场购买产品,还能通过线上平台下单。“以前咱们做的手工艺品,只能在本地集市上卖,价格低还卖不出多少,现在通过公司的销售网络,能卖到1967年甚至国外,收入翻了好几倍!”周师傅笑着说。

在1938年的重庆,“跨时空商贸”公司搭建了“时空电商平台”,将1938年的战时特色产品(如手工布鞋、战地干粮)、1913年的传统手工艺品与1967年的现代商品整合在一起,实现“一站式购物”。“以前买1967年的电子产品,要托人辗转带回,不仅麻烦还容易买到假货,现在在平台上下单,三天就能送到家,特别方便。”1938年的市民李阿姨说,她经常在平台上购买1913年的序能茶叶,“这茶叶用序能技术培育,口感好还能提神,全家人都爱喝。”

江浅在考察跨时空企业发展情况时,看到“时空造物”的生产线忙碌有序,“跨时空能源”的储能电站平稳运行,“跨时空农业”的试验田里作物长势喜人,感慨地说:“跨时空企业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不同时空的资源、技术和人才,既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又让先进技术落地生根,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跨时空企业的数量已从最初的3家发展到50多家,业务覆盖制造、能源、农业、商贸等多个领域,成为推动各时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跨时空企业发展论坛”上,来自不同时空的企业家们共同签署了《跨时空企业合作公约》,承诺将继续深化合作,共享资源,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夕阳下,论坛现场的“时空合作”主题雕塑熠熠生辉,象征着不同时空的企业,正携手迈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