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时砂遗楼 > 第800章 青少年国际视野拓展

第800章 青少年国际视野拓展(1 / 1)

盛夏的1967年时空科学研究院,阳光透过玻璃穹顶,在地面投射出斑斓的光影。来自1913年、1938年、1967连三个时空的120名青少年,身着印着“时空探索者”字样的营服,背着装满笔记本的背包,叽叽喳喳地聚集在研究院大门前。国际青少年时空科学交流营开营仪式刚结束,他们便迫不及待地等着进入这座“时空科学圣殿”。江浅笑着走上前,手里拿着彩色的分组卡片:“接下来的五天,你们将和不同时空的伙伴组队,一起解锁时空科学的奥秘。记住,多提问、多动手、多交流,这才是探索的真谛!”

第一站是研究院的“时空能量实验室”。推开门,巨大的银色实验台映入眼帘,台上摆放着“以太序能模拟器”“时空波动检测仪”等先进设备,屏幕上跳动着蓝紫色的能量曲线。1967年的科研导师张博士,拿起一个拳头大小的透明容器,里面装着泛着微光的液体:“这是浓缩的时空能量液,当我们通过模拟器改变它的频率,就能看到不同时空的能量形态。”说着,他按下按钮,模拟器发出轻微的嗡鸣,容器里的液体瞬间变成漩涡状,投射在墙上的光影也随之变化——一会儿是1913年雾灵山的地脉纹路,一会儿是1938年战地星门的能量轨迹。

“太神奇了!这和我爷爷说的‘地脉灵气’一模一样!”1913年的少年阿明激动地踮起脚尖,目不转睛地盯着光影。他身边,1938年的少女小林推了推眼镜,指着屏幕上的曲线问:“张博士,为什么1938年的能量曲线波动这么大?是因为战争影响吗?”张博士赞许地点头:“没错,剧烈的外力冲击会干扰时空能量场,当年修复战地星门,就是要让这条曲线恢复平稳。现在,你们可以分组动手试试,调整模拟器参数,看看能不能让能量曲线稳定下来。”

阿明和小林分到一组,还加入了1967年的男孩小宇。阿明凭着在家观察地脉的经验,提议:“咱们先把频率调到和1913年地脉相似的数值,说不定能找到稳定的规律。”小宇立刻操作仪器,将频率旋钮转到“5.8hz”,小林则紧盯着波动检测仪:“有变化了!曲线平缓了一些,但还在抖。”三人反复调试,从频率到能量输入强度,试了十几次,终于在将频率稳定在“5.6hz”、能量输入调至“30%”时,屏幕上的曲线变成了平滑的波浪线。“成功了!”三人击掌欢呼,阿明兴奋地说:“原来不管哪个时空,能量稳定的核心都是找到‘平衡感’!”

第二天,交流营的活动转到“星门技术实验室”。这里陈列着不同年代的星门模型,从1913用木质结构的“地脉星门”,到1938连钢铁材质的“战地应急星门”,再到1967连全智能控制的“跨时空星门”,仿佛一条时空科技发展的长廊。科研导师李工程师,打开了一台“星门模拟驾驶舱”,邀请青少年们体验“虚拟时空穿梭”。

1938年的男孩小虎第一个报名,戴上VR眼镜坐进驾驶舱,双手紧握操纵杆。眼前的场景瞬间变成1913年的序能学堂村,田埂上的序能稻子随风摇摆。“前方500米有地脉能量节点,请注意规避!”耳机里传来提示音,小虎紧张地转动操纵杆,驾驶舱随之轻微晃动。“哎呀,差点撞上!”他吐了吐舌头,旁边的1967年女孩莉莉笑着支招:“你看屏幕右下角的能量分布图,绕开红色区域就行,我刚才试过,特别简单!”在莉莉的指导下,小虎顺利完成了从1913年到1938年的“穿梭”,摘下VR眼镜时,额头上满是汗珠:“虽然是模拟的,但感觉和真的在穿越一样,太刺激了!以后我也要当星门驾驶员!”

除了实地体验,交流营还安排了“小组课题研究”。青少年们围绕“时空旅行的可能性”“时空能量的可持续利用”两个核心话题,自由组建6人小组,用三天时间查阅资料、讨论方案,最后进行成果展示。阿明、小林、小宇和来自1913年的女孩小雅、1938年的男孩阿杰、1967年的女孩米娅,组成了“时空能量探索组”,选择研究“时空能量的可持续利用”。

第一天下午,他们就扎进了研究院的资料室。书架上摆满了《地脉序能利用手册》《时空能量转化技术》等书籍,还有1938年战地能量回收的珍贵档案。小雅翻到一本1913年的农耕记录,眼睛一亮:“你们看,1913年的农民会用序能符文储存地脉能量,冬天用来给农田保温,这算不算早期的能量储存技术?”阿杰立刻接话:“1938年我们在战地用过‘能量回收装置’,把炮弹爆炸产生的多余能量收集起来,给通讯设备供电,就是效率太低了。”小宇拿出平板电脑,调出1967年的“太阳能蓄能融合技术”资料:“现在我们能把太阳能和时空能量结合,但收集设备太贵,很难普及。”

接下来的两天,他们一边讨论,一边向科研导师请教。张博士建议:“可以试试把1913年的符文储存、1938年的回收装置和1967年的融合技术结合,设计一个低成本的‘多源能量收集系统’。”按照这个思路,他们分工协作:阿明和小雅负责设计符文储存模块,参考1913年的传统符文,简化图案提高能量储存效率;阿杰和小林绘制能量回收装置草图,优化1938练设备的结构,降低成本;小宇和米娅则计算太阳能与时空能量的融合比例,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展示当天,“时空能量探索组”的展台前围满了人。阿明拿着设计图,自信地讲解:“我们的系统分为三部分,首先用1938年改进版的回收装置,收集生活中的多余能量,比如家电待机能耗、汽车尾气热量;然后通过1913年的简化符文模块储存能量;最后用1967年的融合技术,将这些能量与太阳能、地脉能量整合,供家庭使用。经测算,一套系统成本只要1967年现有设备的三分之一,特别适合推广到1913年的农村和1938年的战后地区!”

台下,江浅笑着点头,1913年的科研专家周教授也忍不住提问:“你们考虑过不同时空的能量差异吗?比如1913年的地脉能量强,1938年的能量波动大,系统能适配吗?”小林立刻回答:“我们设计了‘智能调节芯片’,能自动识别不同时空的能量特点,调整运行参数,就像给系统装了‘自适应大脑’!”周教授竖起大拇指:“太精彩了!你们不仅结合了各时空的技术优势,还考虑到了实际应用场景,这就是跨时空交流的价值!”

另一组“时空旅行畅想组”则围绕“时空旅行的可能性”展开讨论。1967年的男孩小凯认为:“未来只要突破‘时空壁垒’,就能实现双向旅行,但必须制定严格的规则,不然会打乱各时空的秩序。”1913年的女孩玲玲反驳:“我觉得不能随便旅行,1913年的生活节奏慢,突然来很多未来人,肯定会乱套!可以先开通‘单向参观通道’,让大家只能看不能干预。”1938年的男孩小辉补充:“还要考虑安全问题,1938年有战争遗址,时空旅行可能会触发能量紊乱,必须有守护者跟着才行。”他们的讨论激烈又充满创意,连科研导师都忍不住加入,分享最新的研究进展。

闭营仪式上,每个小组都获得了“时空科学探索奖”。江浅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感慨地说:“这五天里,我看到了你们对科学的好奇、对未知的探索,更看到了不同时空青少年之间的默契与合作。时空科学的未来,就掌握在你们手中!希望你们带着这次交流的收获,继续保持对科学的热爱,未来成为连接不同时空的桥梁。”

夕阳西下,青少年们互相交换联系方式,约定以后通过“时空科学云平台”分享研究成果。1913年的阿明给1967年的小宇递上一张亲手画的序能符文:“这是我家的‘幸运符文’,能稳定能量,以后做实验遇到难题,就看看它!”小宇则回赠了一个迷你时空能量模拟器模型:“随时可以用它做模拟实验,记得和我分享你的新发现!”

离开研究院时,孩子们频频回头,看着那座充满魔力的建筑。交流营虽然结束了,但对时空科学的探索之旅才刚刚开始,那些在实验室里的动手实践、讨论中的思维碰撞,早已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等待着在未来绽放出跨越时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