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1967年艺术中心,一场“跨时空艺术联展”正吸引着各时空的人们前来参观。展厅入口处,1913年画家周墨的《地脉春耕图》与1967与数字艺术家林晓的《时空流光》并列悬挂——前者用传统水墨勾勒出序能稻田的生机,青灰色的山峦间,农人牵着牛穿梭在田埂,笔墨间透着古朴的烟火气;后者则以数字光影为媒,银蓝色的能量流在黑色画布上交织,模拟出时空隧道的奇幻,传统与现代艺术在此碰撞出惊艳的火花。
“没想到水墨画能和数字艺术这么和谐!”1938年的战地记者老张站在画前,忍不住感叹。身旁的江浅笑着回应:“新秩序打破了时空与艺术形式的界限,让不同风格的创作能相互滋养,这才是艺术繁荣的模样。”展厅内,不时传来参观者的讨论声,有人驻足欣赏1938年雕塑家李刚的《守护》——用军工钢材打造的战士雕像,手中却捧着一束用桃木雕刻的序能花,刚硬与温柔的对比,道尽了战争中的坚守与希望。
绘画领域的繁荣,只是新秩序下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在1913年的京城画院,年轻画家们正尝试将现代科学元素融入传统工笔画。23岁的阿雅握着毛笔,在绢布上细致描绘“序能萤火虫”,她先用淡墨勾勒虫身,再以银粉调和矿物颜料,让萤火虫翅膀在光线下泛出淡淡的蓝光。“以前画萤火虫,只用墨色表现明暗,现在加入序能元素,既保留了工笔画的细腻,又多了几分灵动。”阿雅向导师周墨展示作品,眼中满是期待。周墨点头称赞:“艺术要跟着时代走,你们把时空科学的美融入传统,才能让老画种焕新生。”
音乐领域同样百花齐放。1938年的重庆音乐厅,一场“跨时空交响音乐会”正在上演。指挥家挥动baton,1913年的唢呐、1938年的手风琴与1967年的电子合成器共同奏响《山河共舞》。当唢呐的高亢、手风琴的悠扬与电子乐的空灵交织在一起时,台下观众仿佛看到了1913年的田园、1938年的战场与1967年的都市在旋律中交融。演奏结束后,1913年的唢呐艺人老王激动地握住1967年电子乐手的手:“没想到咱们的老唢呐能和你们的新乐器这么合拍,以后咱们多合作,让更多人听听这‘时空之声’!”
舞蹈艺术则在创新中传递情感。1967年的舞蹈剧场,原创舞剧《时空织梦人》正在热演。舞者们身着融合各时空元素的服饰,用肢体语言讲述守护者修复时空裂痕的故事——第一段舞蹈展现1913年的宁静,舞者们以轻柔的舞步模拟农人耕种;第二段转入1938年的紧张,急促的旋转与跳跃再现战士们的拼搏;第三段则用流畅的现代舞动作,呈现1967用科技修复时空的场景。
演出结束后,观众席上的1938年老兵赵爷爷红了眼眶:“看到第二段舞蹈时,我仿佛又回到了战场,那些年轻的舞者,跳的就是我们当年的样子啊!”舞者们谢幕时,主演小李说:“我们走访了三个时空,收集了很多真实故事,希望通过舞蹈,让大家感受到不同时空人们的精神力量。”
文学创作也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1913年的作家陈默,以序能农业发展为背景,写下长篇小说《青禾记》,讲述村民们通过科学种植改善生活的故事,书中既有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描写,又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出版后在各时空引发热议。1967年的中学生小林读完后,在读后感中写道:“原来1913年的人们这么有智慧,他们用传统经验结合新科技,让我明白了‘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1938年的诗人王芳,则以战地生活为素材,创作了诗集《烽火里的春》,诗句中既有战争的残酷,更有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其中一句“哪怕炮弹炸碎了房屋,种子仍会在瓦砾中发芽”,成为各时空人们传递希望的名言。江浅在阅读这本诗集时,忍不住感慨:“好的文学作品,能跨越时空触动人心,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为了让艺术更好地走进大众生活,各时空还频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913年的“序能文化节”上,画家现场作画、艺人表演皮影戏、作家朗读新作,吸引了上万村民参与;1938年的“战地艺术节”,战士们与村民一起唱歌、跳舞,用艺术驱散战争的阴霾;1967年的“城市艺术周”,街头涂鸦、露天音乐会、戏剧快闪等活动遍布大街小巷,让整个城市变成了“艺术舞台”。
在1967年的街头艺术现场,年轻画家阿哲正趴在地上创作涂鸦,画面中,1913年的古街、1938年的战士与1967连的摩天大楼融为一体。路过的小朋友们围在一旁,叽叽喳喳地问:“大哥哥,你画的是不同时空的故事吗?”阿哲笑着点头:“是啊,你们看,不管在哪个时空,大家都在努力生活,这就是最值得画的东西。”
江浅在走访各时空的艺术活动时,看到人们在艺术中交流、在创作中共鸣,心中满是欣慰:“新秩序为艺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艺术家们用作品反映生活、传递情感,让不同时空的人们在艺术中相互理解、增进友谊。这种繁荣的艺术景象,不仅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更凝聚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如今,各时空还在不断搭建艺术交流平台,成立“跨时空艺术联盟”,为艺术家提供创作资金与展示机会;开设“艺术普及课堂”,让普通人也能学习绘画、音乐、舞蹈;举办“青少年艺术大赛”,培养年轻一代的艺术素养。在艺术的滋养下,各时空的人们精神生活愈发丰富,社会也充满了向上向善的活力,一幅“人人爱艺术、处处有文化”的美好画卷,正在新秩序下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