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走出去”(1 / 2)

项目正式获批的传真件传到办公室时,已是晚上九点多。

方稷和赵老正俯身在铺满非洲地图的会议桌上,为第一期试点选址进行着最后的争论。

红蓝两色的记号笔在地图上划出数个圈点——赵老更倾向于政治稳定、基础较好的东非地区,而方稷则看好土地资源更丰富、合作意愿更强的西非国家。

“肯尼亚虽然有现成的合作基础,但土地成本正在快速上涨,”方稷用笔尖点着内罗毕周边区域,“而塞内加尔这边...”

就在这时,办公室门被轻轻推开,周部长的秘书小刘探进头来,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喜悦:“赵老,方教授,批了!部里和商务部的联合批复刚刚到!”

小刘将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文件放在桌上,最上面一页鲜红的“同意”印章格外醒目。

方稷一把抓起文件,快速浏览着批复内容,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当看到“原则同意《关于依托‘国际农业发展’倡议在非洲建立生态农业合作基地的构想与建议》”一行字时,他难得地失态了:

“太好了!”方稷的声音因激动而提高了八度,他转向赵老,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赵老,我们可以开始组建团队了!第一批试点就在下半年启动!”

赵老的反应要沉稳得多,但微微颤抖的手指出卖了他内心的波澜。

他摘下老花镜,仔细地擦拭着镜片,嘴角却抑制不住地上扬:“好啊,好啊...总算等到这一天了。”他重新戴上眼镜,眼中闪着睿智的光,“我那几个在非洲的学生,这几天天天给我发邮件,已经迫不及待想加入了。王国庆在埃塞俄比亚呆了十二年,对东非的农业生态了如指掌;李建国在尼日利亚主持过水稻示范项目,熟悉西非的情况...他们都是最好的人选。”

方稷闻言更加兴奋:“那太好了!有您这些高徒加入,咱们就如虎添翼了!”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北京的夜空——今夜星光格外璀璨,仿佛也在为这个好消息而闪烁。

办公室内,灯光下的一对忘年交相视而笑,桌上摊开的地图上,红蓝圈点的非洲大陆正等待着他们去绘制崭新的农业合作蓝图。

这一刻,方稷不禁感慨万千。

回想这些一起研究项目的日夜,他和赵老为了一条技术路线、一个数据解读争得面红耳赤。如今,他们终于可以肩并肩站在一起,共同谋划着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宏伟战略。

从最初的激烈争论,到如今的默契合作,他们用行动证明:科学的发展从来都需要不同观点的碰撞,而伟大的创新往往就诞生于这种碰撞产生的火花中。

在这个普通的夜晚,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这不再是简单的劳务输出或资源获取,而是一种全新的、互利共赢的国际农业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