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砚洲带着两个副手刚到目的地,第一站就往部队后勤处赶。
按着杨玉贞定好的章程,他们得先跟陆西辞对接。
陆西辞让向景行带他们跑手续,领走那批由部队担保的备用器具。
脸盆、水桶之类堆了半车,直接卡车给拉到荒废到除了炕啥也没有的大院。
这个大院和罗砚洲以前住的那个不一样,那个靠近部队,这个靠近市区,都属于部队的。
陆西辞亲自过来送人,临走前拍了拍罗砚洲的肩:“这批物资是部队的支撑,后续早点铺得把转业军人就业的任务扛起来,不然这账,可得算在我头上。”
他可是担保人!
不然部队也不是做慈善的。
罗砚洲用力点头,心里清楚这份担保的分量。
陆西辞道:“你们直接去找老余那边办手续,你们具体要什么,和他说就行了。”
余东海早帮着打通了关节,肉联厂和粮食加工厂那边能“打白条”领原材料,各种经营所需的证件也一并办齐,罗砚洲连跑流程的功夫都省了。
“齐活了,开干!”
罗砚洲看着手里的证件和原材料清单,转头就带着两个手下扎进了院子。
院子里有口老井,他盯着井沿琢磨半天,让人沿着水面往上的位置侧打了个保鲜洞——夏天洞里能保持四五度的温度,正好当“天然冰箱”,存放肉馅、面团再合适不过。
七月的退伍兵安置也赶得巧。
陆西辞那边统计完意愿,把不愿回原籍的城市兵和农村兵凑了二十人,特意安排他们十号离队。
陆西辞说话就是直率,“部队还能发一个月工资,你们这边先免费用二十天,缓过劲来再算工钱。”
这些退伍兵离队时都带着铺盖,日用品都不用额外添置,加上杨玉贞给的一百斤调味料,流动早点铺算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下午,二十个退伍兵一到,罗砚洲立马分工:一组收拾闲置的屋子当宿舍,一组开垦院子里的荒地,还特意找原先种菜园的村人商量,给了五块钱赔偿,把园子里能做馅的菜收了个遍——光一个大冬瓜就够做好几锅冬瓜肉包子。
剩下的人里,有人负责早起骑自行车去取货,有人剁馅、和面,第一天就定下肉包子和冬瓜肉包子两种品类,忙到天黑才歇工。
第二天清晨五点半,天刚蒙蒙亮,三队人马就出发了。
罗砚洲带着两个熟手,再各领两个生手,背着装满包子的竹筐上了公共汽车——专挑早高峰的公交站、工厂门口,刚出锅的包子冒着热气,没多久就卖得只剩筐底。
买完的就陆续回院子简单吃口饭,下午三点半又扛着包子出门,专赶下班的热闹时段。
当天清算账目时,罗砚洲看着手里的钱,心里松了口气——赚的钱够二十多号人吃饭了。
他立马让人去附近村子买了土豆、红薯、玉米这些粗粮,做大家的口粮,正式开启“不求人”的日子。
吃什么不重要,但一定要吃得饱,从部队出来的,可没有一个饿兵,个个都是大肚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