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逸霄 > 第521集:研学路线

第521集:研学路线(1 / 2)

糖龙醒谷

温如霜蹲在双生谷的青石板路上,指尖捻起半块风化的米糖渣。糖渣裹着经年的潮气,却仍能嗅到一丝若有若无的焦香,那是属于“谷糖龙”的独特气息。

“还没找到?”风痕的声音从巷口传来,他手里拎着个竹编食盒,盒盖缝里飘出刚出锅的糖糕香。三个月前,温如霜带着文旅开发的课题来到双生谷,这位北京来的规划师,一眼就盯上了村里快失传的谷糖龙手艺——用当地特产的糯米、麦芽熬糖,塑成丈余长的糖龙,节庆时点燃龙腹里的灯烛,糖汁随温度融化,滴落的“龙涎”会被村民抢着接住,说是能讨个甜甜蜜蜜的彩头。

可如今,会这手艺的只剩谷伯一个人。温如霜的课题卡了壳,风痕——这个土生土长的双生谷人,主动成了她的“向导”。

“谷伯说,最后一条糖龙是二十年前扎的,就在这附近。”温如霜起身拍了拍裤腿,眼里藏着点不甘,“要是找不到实物参照,光凭老人口述,怎么把这手艺做成研学项目?”

风痕把食盒递过去,打开的瞬间,金黄的糖糕冒着热气:“先垫垫肚子,我问了谷伯,当年扎糖龙的竹架,他没扔,埋在自家后院老槐树下了。”

温如霜猛地抬头,眼里亮了起来:“真的?”

“骗你干嘛?”风痕笑着点头,“不过得等明天,今天太晚了,挖出来也看不清。咱们先琢磨琢磨,这研学路线到底要怎么弄。”

两人坐在巷口的石凳上,就着糖糕的甜香,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来。温如霜掏出笔记本,笔尖飞快地转着:“我想分三个环节,先参观展馆,让孩子们了解谷糖龙的历史;再让谷伯现场教学,教他们熬糖、捏糖花;最后弄个数字工坊,用VR让他们‘亲手’扎一条糖龙,这样传统和科技能结合起来。”

风痕嚼着糖糕,点头附和:“这个思路好。展馆可以用村头那间旧祠堂,我小时候还在里头上过课,空间够大。数字工坊的话,镇上刚建了个电商服务站,有现成的电脑,咱们可以跟镇里申请合作。”

“老祠堂会不会太破旧了?”温如霜有点担心,“孩子们来研学,环境也很重要。”

“放心,”风痕拍了拍胸脯,“我爸是村里的木工,叔伯们也都有手艺,咱们可以自己动手修祠堂,刷涂料、做展柜,花不了多少钱,还能让村民们也参与进来。”

温如霜看着风痕眼里的光,心里忽然踏实了。她原本以为,推动乡村文旅会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可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这么多愿意帮忙的人。

接下来的半个月,双生谷热闹了起来。村民们自带工具,帮着翻修老祠堂:有人给梁柱刷清漆,有人用竹篾编展柜,还有人把家里珍藏的老照片、旧糖模捐了出来。谷伯也没闲着,每天坐在祠堂门口,给帮忙的人讲谷糖龙的故事,温如霜拿着录音笔,一字一句地记下来,风痕则忙着联系镇上的电商服务站,商量数字工坊的设备调试。

展馆的主体快完工时,温如霜和风痕跟着谷伯去后院挖竹架。老槐树的根须盘绕在泥土里,风痕用铁锹小心翼翼地挖着,生怕碰坏了竹架。半个多小时后,一截发黑的竹条露了出来,谷伯蹲下身,用手轻轻拂去上面的泥土,眼里泛着光:“就是它,当年这条糖龙,我扎了整整半个月,龙鳞用的是染了色的糖纸,龙角是用麦芽糖浇的,晚上点亮灯,整条龙都泛着光。”

温如霜把竹架扛回祠堂,仔细地清理干净,又找村里的篾匠照着样子,编了几个小尺寸的竹架模型,放在展柜里。风痕则根据谷伯的描述,画了一张张糖龙的设计图,贴在展馆的墙上,从糖料的配比到龙身的塑形,每一个步骤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数字工坊的调试也很顺利。风痕请了镇上电商服务站的技术员,在电脑上装了VR软件,孩子们戴上眼镜,就能看到虚拟的糖龙制作过程,还能动手“熬糖”“扎架”,甚至能让虚拟的糖龙在屏幕上飞起来。

一切准备就绪,温如霜联系了县里的几所小学,推出了“双生谷糖龙研学路线”,没想到,消息一出去,就有二十多个孩子报名,组成了首批研学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