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逸霄 > 第507集:灾害档案

第507集:灾害档案(1 / 2)

雨里糖香

暴雨连下了七天,双生谷外的河水漫过了堤岸,浑浊的泥水灌进低洼处的村落,电视新闻里滚动着救灾画面,温如霜坐在糖龙展馆的资料室里,手指划过泛黄的古籍,心里像压着块湿冷的棉絮。

“温老师,这册清代《双生谷风物志》里有提到‘河患’!”学生小林突然出声,打断了她的思绪。资料室的长桌上摊满了古籍、手稿和老照片,自从暴雨开始,温如霜就带着民俗学专业的几个学生扎在这里,想从“灾害中的糖龙”史料里,找出点能给灾区的慰藉——她总觉得,那些埋在纸页里的老故事,不该只躺在档案馆里。

温如霜凑过去,小林指着书页上的蝇头小楷:“‘雍正三年夏,河决,民皆惶惶。里正集匠人制糖龙,祭于河壖,龙首朝河,龙尾绕村,村民持香随,哭声渐止,共筑堤岸。’”

“糖龙祭河……”温如霜轻声重复,指尖抚过字迹,仿佛能摸到三百年前那场暴雨里的焦灼与暖意。她想起小时候听外婆说,双生谷的老辈人遇到灾年,会做糖龙祭拜河神,不是求神拜佛,是借着做糖龙、祭糖龙的事,让慌了神的乡亲们聚到一起,手里有事做,心里就有了底。

“还有这个!”另一个学生小周翻出一张民国时期的老照片,照片里几个穿着短打的人抬着一条半人高的糖龙,糖龙的龙身裹着油纸,背景是刚退去洪水的农田,“背面写着‘民国二十一年,涝后,糖龙游村,孩童逐之,民气渐复’。”

温如霜看着照片里模糊的糖龙轮廓,突然眼眶发热。这些记载里的糖龙,从来不是什么神奇的护身符,而是灾荒里的一根绳子——把散了的人心串起来,把冷了的日子焐热些。现在灾区的乡亲们,不也需要这样一根绳子吗?

她立刻让学生们分工:小林整理明清时期的糖龙祭河仪式细节,包括糖龙的尺寸、制作材料、祭拜流程;小周统计民国以来灾害后糖龙活动的记录,重点看这些活动如何带动村民互助;她自己则翻找老匠人留下的手稿,想看看灾时做糖龙有没有特别的讲究。

资料室的灯亮到后半夜,温如霜在一本1950年代的匠人日记里,发现了一段关键记录:“涝年做糖龙,料要粗,形要简,能快做快送,别让乡亲等。油纸裹龙身,防雨水打化,送到村里,大人小孩都能摸一摸,甜滋味能压惊。”

“料粗、形简、防水、快做”,这十二个字像一道光,照亮了温如霜的思路。她立刻掏出手机,想跟风痕说说这个发现,却想起风痕三天前就带着设备去了展馆的临时工坊——自从暴雨开始,风痕就没闲过,一会儿帮着往灾区运物资,一会儿琢磨怎么用他的技术帮上忙。

电话接通时,风痕的声音带着喘,背景里还有电锯的嗡嗡声:“如霜?我正琢磨呢,灾区现在缺能快速上手的东西,要是能做些糖龙,给孩子们当念想,也给大人们提提劲。”

温如霜心里一暖,两个人竟想到了一块儿。她把史料里的发现告诉风痕:“老辈人灾时做糖龙,讲究快做快送,还要防水,你能不能想个办法,做些方便在灾区用的模具?不用复杂,能快速做出糖龙就行,材料最好耐水,别被雨水泡坏了。”

“防水、快速、简易……”风痕重复着这几个词,电话那头的电锯声停了,“我有个想法!用ABS塑料做模具,这种材料耐水耐摔,还能批量打印,模具设计成可拆卸的,分成龙首、龙身、龙尾三部分,拼起来就能用,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挂了电话,温如霜继续和学生们整理史料,把糖龙祭河的流程、灾时糖龙的象征意义,还有老匠人留下的简易糖料配方,都整理成一本薄薄的《灾时糖龙实用手册》。她想着,等风痕的模具做好,把手册一起送到灾区,乡亲们既能用模具做糖龙,也能知道这些糖龙背后的故事,心里能更踏实些。

另一边,风痕在临时工坊里忙得脚不沾地。他先用3D建模软件设计模具,龙首不用太精细,只要能看出龙的轮廓,龙身刻上简单的鳞片纹路,龙尾做成流线型,方便脱模。为了让模具更耐用,他特意加厚了边缘,还在模具外侧加了防滑纹路,方便在潮湿的环境下握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