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策丽:“卷子上面的题目大多晦涩难懂,你记得让人翻译成百姓看得懂的大白话。”
试题上的内容经常是一大段话仅用几个字概括,没点文化的人是真看不懂。
胤?:“干脆来年的题出成大白话好了,省了翻译的事。”
苏策丽:“皇阿玛要是同意,你自然可以这样做。”
康熙平时说话,不会一段话用几个字概括,偏偏到了写文时便写得晦涩难懂了。
话。
似乎这样做,能显得他们更有文化一般。
太子下令,一日之间,京城的几大告示处皆贴了会试及殿试的试题。
一小部分的人在抱怨以后要学的东西变多了时,大部分人皆在夸赞康熙乃圣人天子,体察民意,宽以待民,仁厚礼贤等等。
康熙上位五十多年,夸他的人多了去,只是多数是官员夸。
第一次收到百姓直观的反应,最重视名声的他心中难免起了些波澜。
康熙将胤?叫过去:“你怎么会想到将题目贴出去?”
其实用不着他们贴,自然会有有生意头脑的人将试题拿出卖,往年的试题是各大书行的畅销之物。
胤?:“能买得起试题的人在少数,我们主动贴出去给大家看,能让更多人知道朝廷的风向,加深百姓对朝廷的认知。”
哪怕是用过的会试及殿试的题目,在外面亦是几两银子起步,大部分人都买不起。
买了试题的考生又怕别人知道考试方向了,会考得好,影响自已的名次,将题目藏得死死的。
导致真正看到试题的人数极少。
康熙眼神复杂的看向胤?,儿子有时很蠢,蠢到他恨不得踢他几脚。有时又很实诚,全心全意为百姓考虑,为大清考虑。
比如此次将试题公布出去一事,所有的题目皆涉及到民生,能让百姓们直接感受到朝廷对他们的重视,收拢百姓的心。
他上位以来,没少发行对百姓有利的政策,只是没有像胤?一样直接译成大白话公诸于众,让百姓亲自感受。
他的政策多由官员执行,有些好好的政策,到了有天差地别。
哪怕是贴了告示,用了那些文绉绉的话,本就识字少的大清人更没几人看得懂。
让官员有了欺上瞒下的空间。
亲自感受到了好处,康熙一通百通:“以后下发文书给百姓时,禁止用百姓看不懂的晦涩之言。“
胤?:“这样不太够,在龙城时,我们一有想法要下发给百姓时,不但发了告示,还会让官差敲锣打鼓游街宣告,确保每个百姓都能知道我们想做什么。”
每个县都有衙役,完全可以让他们在每次有告示时做这些事通知百姓。
康熙的手有一下没一下地敲打着桌面,眼睛细细打量着印象中蠢蠢的儿子。
不得不说,蠢儿子已经成长到了他以前从未想象过的高度,比他亲自培养出来的太子优秀太多。
可他对蠢儿子虽有忌惮,却没有当初的胤褆胤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