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老师!”
“说。”
“检测到外部未授权访问信号,疑似接入镇内语义分析网。”
“源头?”
“核心城第十防线,标注为‘V-SYN语义干预系统’。”
“他们终于动真格了。”
“砚舟。”
“收到信号拦截报告了。”
“你怎么看?”
“他们试图绕开行政程序,直接干扰林光的语言表达结构。”
“也就是说,他们不是想禁言他,而是想让他说不出‘危险的话’?”
“准确说,是让他说出的话不再‘有效’。”
“……典型语义构建压制。”
“对。”
“小光。”
“我在。”
“你今天上课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卡顿?”
“有。”
“怎么个卡法?”
“我说‘记住’的时候,嗓子像被卡住,脑子像断了线。”
“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他们在动我词语的骨头。”
“江晚吟。”
“我们能阻止这种语义入侵吗?”
“在逻辑框架里可以,但在公共传播层面——不行。”
“除非?”
“除非我们让‘他们删掉的词’,变成不需要语言就能传达的意识。”
“什么意思?”
“用觉醒,取代讲述。”
“砚舟。”
“你还记得林光交给我们那个加密文档吗?”
“‘HARD-BONE·觉醒程序’?”
“对,就是它。”
“你要启用?”
“如果他再被干扰一次,我们就让所有人看见,他说出的不是纸,是骨头。”
“当天·界碑镇公共课堂”
“林光站在讲台上,身后黑板只写着三个字:你是谁”
“今天不讲课。”
“为什么?”
“因为我今天说不出完整的课。”
“为什么?”
“他们把我每一个词都变成筛子,话还没说完就漏光了。”
“那你还站在这里干嘛?”
“因为我想让你们看看,我不说话,也能让你们记住一件事。”
“砚舟。”
“启动‘HARD-BONE·觉醒程序’。”
“确定?”
“启动。”
“系统提示:觉醒程序激活”
“联动机制:文字转感官记忆,语言转精神投射”
“全镇课堂同步共振开启”
“小光。”
“你感觉到了吗?”
“感觉到了。”
“你听见他们的心跳了吗?”
“听见了。”
“他们没说话,却像在喊我。”
“这就是骨语——不是讲给别人听,是讲给自己骨头听。”
“江晚吟。”
“现场数据反馈异常。”
“异常到什么程度?”
“孩子们开始同步低语,不是语言,是意识共鸣。”
“内容呢?”
“他们在反复念一个词——‘我是我’。”
“不是‘林光’,不是‘江老师’?”
“不是。”
“他们在回应问题。”
“什么问题?”
“你是谁。”
“V-17审定组紧急发来通告。”
“说什么?”
“觉醒程序已被列为‘潜在精神渗透技术’,要求立即终止。”
“回复他们——我们不是渗透,我们是在找回骨头。”
“沈砚舟。”